“贫困户帮贫困户”“出口转内销”“红娘搭台,贫困户唱戏”……2月10日,马村区演马街道党工委书记韩俊意口中的这些“热词”,有何深意?原来,这是该街道打出防疫扶贫组合拳的“招数”。
具体什么情况,我们来看几组镜头。
镜头一:人勤地不懒。2月10日中午,演马街道陆村村民张小仓家的蔬菜大棚里一片绿油油,生菜、油麦菜长势喜人。
60多岁的张小仓和老伴正在摘菜,当天,演马街道工作人员李孟珂一次性购买了140元的生菜、油麦菜。
李孟珂说,张小仓老人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去年将60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免费租给他。张小仓家种的生菜、油麦菜特别受欢迎,很多商家都是他家的老客户。然而,今年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大部分商家都停业了,张小仓和老伴种的蔬菜没处卖,怎么办?为此,演马街道买下了张小仓家的菜,然后把菜送给其他贫困户,这叫“贫困户帮助贫困户”。
镜头二:2月10日以来,不少企业复工复产,在魏村的制衣车间里,6名女工相隔一米多远在工作,女工田玲正在缝纫机前认真做活。
今年50岁的田玲,经常去郑州打工,做些家政服务等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无法外出打工。为了帮她找到工作,演马街道工作人员把她拉入“演马街道贫困户”微信群。
过去,开春后,演马街道有大批人员外出务工,疫情期间,政府想办法让本打算外出务工的人员“出口转内销”。为此,他们建立了“演马街道贫困户”微信群。群成员主要由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人社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及村两委干部组成,这个微信群相当于“红娘”,为贫困户提供企业用工、招聘信息,实现信息双向对接,帮助贫困户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
田玲在微信群里看到魏村扶贫车间的用工信息,通过视频培训后,农历大年初四,她就到扶贫车间上班了,一天能挣四五十元。这就是“红娘搭台,贫困户唱戏”。
镜头三:在疫情防控期间,该街道所辖22个村都有戴着红袖标的值守人员,他们给出入人员测体温、登记等,其中有多名值守人员是就业困难贫困户。他们共有23人,来自13个村。为了让他们安心在家乡就业,演马街道就让他们在村里从事与防疫有关的工作,实现了村内就业,这叫“出口转内销”。
镜头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重中之重的工作是保障贫困群众的正常生活。
疫情出现后,演马街道党员干部精准帮扶,整合财力、物力、人力,全力保障贫困户的正常生活。他们按照“1比1比1”的配套原则,根据各村扶贫任务量,将街道、村集体、驻村第一书记经费的专项资金用于本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救济等,这就叫“1比1比1”。
韩俊意说,演马街道党员干部、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等共出资5万余元,为贫困户送去了方便面、口罩等,重点对兜底贫困户、生活困难户等群众定期送蔬菜、面条等生活必需品,并为他们的家庭进行消毒。
看看,一系列防疫扶贫举措,暖了贫困户的心,打造了演马街道防疫帮扶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