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小麦已进入返青期,小麦生产到了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小麦早春管理?2月11日,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研究员段新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在狠抓疫情防控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春耕生产,切实加强麦田管理,强化苗情分类管理,开展化学除草,及早防控病虫害,努力实现夏粮丰收和农民增收。”
“据我院调查统计,今年我市小麦长势整体明显好于往年,但是麦田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段新国说。全市小麦一类苗占比75%、二类苗占比15%、三类苗占比10%;一类苗面积较上年增长15%左右,二、三类苗面积较上年明显减少。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我市麦田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去年麦播以来,全市降水偏少,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去年入冬以来,气温持续偏高,麦田病、虫、草基数偏大;由于去年麦播期间持续阴雨,小麦播期整体偏晚,部分地块麦苗瘦弱。
“小麦返青起身期、拔节期,是争穗数、争穗大的关键时期,任何一项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都将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段新国说,“当前麦田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巩固大分蘖、提高成穗率。为此,要立足早管、分类管,控旺、稳壮、促弱苗,迅速掀起麦田管理高潮,确保多成穗成大穗。”
段新国建议,今年小麦春季管理应按照“因地制宜、应变管理、先弱后强、促控结合”的原则,先管二类、三类麦田,后管一类麦田。对于旱情严重麦田,要抓紧时间浇水;对于晚播麦田、长势偏弱麦田,要在浇水的同时及时追肥,一般0.066公顷施尿素10~15公斤或硝酸磷肥18公斤左右,以保冬蘖、增春蘖,增加穗数;对正常生长的壮苗麦田,返青期暂不浇水施肥,到起身拔节期再浇水追肥,一般0.066公顷施尿素10~15公斤或配施适量的复合肥,以减少春生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对有旺长势头的群体偏大麦田,到3月上中旬拔节中后期追肥,一般0.066公顷施尿素6公斤左右,减少营养消耗,促进穗大粒多;对群体过大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喷施天达2116壮苗灵、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基部节间生长,防止倒伏;对于无浇水条件的旱地,要利用降水趁墒一次追足肥料,一般0.066公顷施尿素10~15公斤或硝酸磷肥15~20公斤。追肥要采用隔行沟施、穴施,覆土盖严,或采用耧耩,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要注意土壤墒情,墒不足时要结合浇水进行。
随着气温回升,病虫害也将进入盛期。段新国建议,要加强预测预报,大力推广分期治理、混合施药技术,兼治多种病虫害。对小麦纹枯病,要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这一关键时期,每0.066公顷用氟环唑40~5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克,兑水25~30公斤,喷洒小麦茎基部,每隔7~10天施一次药,连喷2~3次,白粉病和锈病可参考上述防治方法。对小麦蚜虫、红蜘蛛,每0.066公顷可用2.5%联苯菊酯60~80毫升,兑水25~30公斤喷雾。对小麦吸浆虫,要抓住4月10日至15日抽穗期与5月上旬扬花期这两个关键时期,每0.066公顷用天达有机硅结合2.5%联苯菊酯60~80毫升,兑水25~30公斤喷雾。对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虫为害较重的麦田,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800倍液灌根。
段新国说,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正是春季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当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时,要因地制宜,科学用药。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或者化除效果不理想的麦田,应在气温稳定、墒情充足的情况下,强化返青后的化学除草工作。对于常见阔叶杂草如播娘蒿、泽漆等,可用双氟磺草胺+二甲四氯+氯氟吡氧乙酸复配药剂40~50毫升,兑水20~30公斤喷雾;野燕麦可用15%炔草酯40毫升兑水25~30公斤喷雾;节节麦可用3%甲基二磺隆80~100毫升兑水15~20公斤喷雾。需要注意的是,防治节节麦一定要保证日平均气温不低于10摄氏度,严禁重复施药;后茬作物种植花生的地块,不能用苯磺隆、噻吩磺隆防治杂草,避免后茬花生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