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增强战“疫”信心。排雷“主帅”运筹帷幄,可他从农历大年初一到现在还没有和爱人、儿子吃过一次团圆饭。
“咱是党员,召必回”
第二批进驻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支部书记是乐忠宏,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援疆医生,非典时就冲在最前沿。
作为一名亲手抢救过非典病人、经验丰富的医生,危机时刻,院党委想到了他,打算让他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院领导找到他就问:“这次你还上不?”“上,咱是党员,召必回!”临危受命的乐忠宏召集15名医护人员中的8名党员,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
同样“召必回”的还有党员张娟,护士长、主管护师。当需要“百里挑一”的主管护师担任护士长去冲锋陷阵时,没等院领导找她,她就写下请战书,“狠心”地给一岁多的儿子断奶,丢给婆婆照看,成为第二批进驻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中第一个进驻、开始交接班的人。“不为晋职称,不为名和利,只要医院需要,我一定会在我该在的位置。”她在微信上给记者这样写道。为了姐妹们因每天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被压皱变形的脸,她还捐献了价值4700多元的70套护肤品。
据了解,15名医护人员中,有6名医疗人员、1名护士是夫妻档,他(她)在发热门诊,她(他)同样在该院抗“疫”,相互鼓励,相互牵挂,期待胜利后的重逢。
“说不怕是假,不退缩是真”
在发热门诊附近一片开阔地,记者与刚刚脱下厚重防护服的护士石磊、王晶晶攀谈。6名护士,平均年龄32岁,来自全院不同病区。
她们打开话匣子:“说不怕是假,不退缩是真。”“医护人员是最易感染的高危人群……”
“她们的话语更符合人性的事实说明,而疫情面前,‘让我上’三个字,大家说得最多。”李中东说。
护士王晶晶就是“我要上”的典型。孩子6岁,爱人又不在身边,当疫情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一样“我要上”的还有护士石磊,8岁的女儿要上网课,孩子的奶奶不熟悉,爱人又在外地,就一连给她打了十几个视频连线电话,她都没有接。不是不接,关键是她被不透气的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隔离了。
最难的是为病人抽血,有些老年病人血管不好,护目镜又常常侵入汗水、哈气,模糊视线,加上戴有多层手套手感差,可她们硬是凭着平时练就的高超技艺,圆满完成抽血任务。她们平均每天给病人抽血上百次,还有服务留观人员、进行咽拭子检测等,每人每天工作10小时到16个小时。
但记者还得透漏一个秘密:至今还有几名护士瞒着自己的父母,主动战“疫”发热门诊。一到夜里,他们的父母有时会视频连线她们,可她们不忍心、不愿意,也不敢打开视频连线,因为怕老人们担心。
“我们背后有强大支撑”
“瘟疫凶猛似虎狼,千军亮剑战沙场……外孙风杰也列装……”这首诗中的外孙风杰叫韩风杰,是一名党员,该院心血管内科一区主治医师,第二批进驻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为韩风杰作诗的是他的姥姥、84岁老人费金菊。老人对外孙的鼓励诗作是对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赞扬,也是对他们的殷切嘱托。同样,还有护士石磊的爱人,特意给他们送来60箱水果。
医护人员如厕成了大问题,平日里,尽量少喝水,“顶”饥食品烙饼成为他们的最爱。一位80多岁的郭老太太,常常会在上午10时左右把烙饼送来,托人带进去。还有许多像郭老太太一样的热心人,把这里的医护人员当“明星”。“每天不断送来水果、鲜奶……他们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同样是坚强后盾的还有举全院之力的支持,该院调高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伙食标准,创造舒适的休息、洗浴条件;给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理疗;解决前方医护人员家庭困难等。
“目前,没有一个漏诊,但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放过一丝疑问。”郑海军说。
他们所做的只是一个医生或护士应该做的,却演绎着一种令人感动的精神: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