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许多村、社区的卡点和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身影,他们冲锋在抗疫一线,用所学专业和满腔热血,发挥着共青团组织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展现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是返乡大学生,共青团焦作市委“思源行动”引领的一支“90后”青春力量。2月19日,团中央官微“共青团中央”对河南焦作返乡大学生在团旗下凝聚起青春力量的典型事迹进行报道。
团市委书记李明霖说,“思源行动”取名饮水思源之意,是焦作共青团发起的一个团建品牌,旨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凝聚青年力量,引导在焦青年以不同方式回报家乡、建设焦作,以奋斗和担当书写青春诗行。疫情阻击战打响以后,团市委立即发出“思源行动·青春战‘疫’”号令,引领全体返乡大学生党员、团员,走出“小家”服务“大家”,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让青春花朵为家乡绽放。
团马村区委和区委组织部率先联合发出倡议,号召马村籍返乡大学生党员、团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短短3天,马村区200余名返乡大学生组建了5支青春战“疫”突击队。其中,武王街道北孔庄村有一支4人小分队,由春节期间返乡的2名研究生党员和2名大学生党员组成,杨杰、杨琦、杨鑫、王振第一时间在请战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组成4人小分队,主动守卫村里人员最密集的卡点,一天24小时轮流值守不间断。“有幸报国不负少年,替村民们站岗、守护好家乡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年轻人话语青涩却饱含家国志向。
沁阳市山王庄镇赵庄村有一支由6名返乡大学生组成的青春突击队,他们每天手持小喇叭穿梭在乡村街巷,播放共青团的《防疫小广播》,呼吁村民别出门、少聚会,宣讲预防新冠肺炎知识。村民们亲切地把他们叫做“小喇叭”突击队。
修武县郇封镇陈村返乡大学生薛孟奇就读于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从农历大年初四开始,每天都会到劝返点协助工作。当她看到劝返点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存在危险时,就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编写了易懂、易学、易操作的劝返点工作注意事项。“孟奇编写的注意事项太有用了,我们已经通过网络宣传到了全镇36个村5个小区103个劝返点,现在我们劝返点的工作更规范了。”郇封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卫琴说道。
马村区安阳城街道上刘庄村共青团员孔汶宁和刘欣雨学的是护理专业,她们签下请战书,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不厌其烦地给村民讲解防疫知识和防护措施。还有些学农业的大学生帮着村民春耕生产、教给农民农业知识。“这些孩子文化程度高,指导我们科学防控疫情、消除恐慌,真是好样的!”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做法得到了村民一致认可,被赞为“最美90后”。
“红色三角标注的是党员户,黑笔描粗的是隔离户,阴影描绘的是空房户,铁路斜街的所有居民情况都在这张地图上了。”山阳区焦东街道返乡大学生刘涛,针对小区居民落户散、小巷众多、地形复杂排查起来耗时耗力等难题,主动承担起铁路斜街居住区的排查、管控工作。他在走访中把每一条小巷的分布、家户的具体情况记在纸上,印在脑中,熬夜绘制了疫情防控信息图。这份“防疫地图”使疫情防控人员的管控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让志愿者、工作人员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少走了很多弯路,这种做法得到了推广。
修武县红十字会陆续收到多名修武籍返乡大学生的爱心捐款,其中24名返乡大学生志同道合,相约而来,共捐款3300元。他们组团申请加入修武县红十字会志愿者队伍,在乡镇(街道)为群众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发放防疫宣传单,自费购买口罩、酒精,为过往群众消毒并赠送口罩。温县祥云镇夏庄村共青团员孙梦阳主动向村党支部申请“参战”,捐出积攒的1800元零花钱,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样的爱心故事还有很多。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疫情防控中,我市返乡大学生纷纷化身“门卫”“宣传员”“保洁员”“快递员”“线上老师”“心理医生”,义无反顾地奋战在家乡疫情防控一线,以一腔热血回报家乡滋养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