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记者在采访多次参与确诊病例治疗的市新冠肺炎中医防治技术指导组成员、市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张春雷时,他曾提到,祖国医学在长期与各类瘟疫的斗争中,发展出来一支能与伤寒学派并峙的温病学派。对此,记者决定再与他当面聊聊。可是,一打电话才知道,因在防疫一线救治患者,张春雷完成任务后被隔离了。无奈,记者只能电话采访。
“中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张春雷在电话里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以《黄帝内经》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以《神农本草经》为药理学基础,依托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六经辨证为处方思路,然后根据这些经典中的药方加减应用,逐渐形成了被后人所称的经方派,也称伤寒派。历史上的许多伤寒派经方大家辨证清晰、药简力专,敢用猛药治疗危重症,往往在不可思议中妙手回春。但金元时期,医学大家刘河间提出了‘寒凉学说’,主张用药寒凉,对火热论进行了详细阐发,明显改善了当时温热药滥用的流弊。到了明末清初,我国南方逐渐兴起了一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学术派别,这一学派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补充了前人在理论上的空白,使温病的治疗在理论上彻底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更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这一学派的医者具有强烈的崇实创新精神,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时医’,处方用药以‘轻、清、灵、巧’见长,并普遍采用验齿察舌、辨斑疹白瘖等检查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医诊断水平。因这一派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后人称其为温病学派。”
“你说温病学派是在长期治疗瘟疫中发展出来的,能不能再详细介绍一下。”记者还想围绕这次的疫情防控再追溯一下。
张春雷自信地说:“明清两代战争频发,史料记载,明代大疫流行64次,清代中大疫流行74次。明永乐六年大疫,江西建昌、浙江杭州、福建建宁等地死者7万余人,《吴江县志》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可见当时传染病的厉害,但是由于传统的伤寒法在治疗这些瘟疫的效果上并不理想,使当时的医家不得不寻找新的方法来治疗这些瘟疫,这就为温病学说的产生创造了积极条件。明末的吴有性在60岁时将自己平生治疗温病的心得体会和经验编著了一部论述传染病学的重要著作《瘟疫论》,更是奠定了温病学派的基础。这部医著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方面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瘟疫论》就提出了‘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也被人们称为戾气。可以说,这种论述是十分先进的。另外,《瘟疫论》对瘟疫免疫性的论述也十分令人敬佩。书中曾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这段论述,现在看来也是精妙绝伦。”
最后,张春雷告诉记者:“现在药店常见的中药,都是依据温病学派的经典药方所制。这些经典用方,是祖国医学在长期与各类瘟疫的斗争中发展出来的,是华夏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