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焦作河务局武陟一局退休干部杨维殿激动地回忆:“当时群众都说黄河上出神人啦!”
黄河上到底出了什么神人,又是什么事情让年已八旬的杨维殿如此激动呢?
令杨维殿激动的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沁河杨庄改道工程,该工程采用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改革开放后人民治黄的典范工程。
黄河上并没有什么神仙。令人难忘的只是,当1982年6月杨庄改道工程基本竣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沁河便发生了自1895年以来的特大洪水,洪水袭来,杨庄改道工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发挥了极大作用,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
如今,近四十载寒暑往复,当年参加杨庄改道工程的老河工们仍对其记忆犹新。
沁河,素有“小黄河”之称。沁河在武陟汇入黄河后,便与黄河命运休戚相关。在我市历史上,沁河来势凶猛,易淤易决,水患频繁。1948年,我市拉开人民治黄大幕后,沁河治理一直是人民治黄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5年8月,暴雨引发淮河特大洪水。这次洪水令人深思:如果事件发生在三门峡、花园口区间,黄沁河下游的防洪形势将非常危险。如何防患于未然?我省随即向国务院建议在武陟木栾店卡口处展开重大防洪工程。1979年12月,投资少、占地少的“杨庄改道方案”出炉。1980年1月,该方案获得国家水利电利部批复。1981年3月,杨庄改道工程正式动工。
既然是在木栾店卡口展开防洪工程,那为何叫“杨庄改道工程”呢?焦作河务局黄河文化专家杨保红告诉记者,杨庄村是沁河岸边一个非常小的村子,但历史上沁河治理的机构设在此处,因而“杨庄”盛名在外。又因木栾店卡口防洪工程的右岸起点在杨庄,固该工程取名“杨庄改道工程”。
工程开工了!
眼前的施工场面令刚刚调入武陟黄沁河第二修防段担任副段长的杨汉昌(已故)惊讶不已。原来,当时大家印象中施工场地人欢马叫的场面,被日夜轰隆的机械声所取代了。
在杨保红整理的杨庄改道工程史料中,杨汉昌曾兴奋地说:“我来到工地时,各施工队都已开始作业了,工地上到处都是机械设备。过去见惯了人背肩扛、车拉人抬的筑堤场面,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机械作业的场景,附近的群众也都来看稀罕。当时工地全部职工只有900来人,如果还是传统的施工方式,至少需要2万人。”
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国家河务部门开始组建机械化施工队。1980年,河务部门招收了8053名职工,95%的人员被分配到机械化施工队。我省河务局下属各机械化施工队开展的第一次大会战便是在杨庄改道工程中。
年近八旬的老河工谢保恩和妻子荆秀英正是那时加入人民治黄河工队伍中的。1979年,出身河工世家、擅长汽车修理的谢保恩通过招工进入新乡修防处施工大队工作。由于汽车修理水平高,他被选拔为运输队修理班班长。
他回忆说:“机械化作业优势很大,但也有薄弱环节,比如机械维修。于是,工程建设指挥部就在施工人员中展开红旗设备大竞赛、大比武。当时都是新车,没有太大的机械故障。但一有问题,修理人员要随叫随到。我作为修理班班长,别的同志完不成的维修任务,到我这里得扫尾。这也逼迫我加强学习,刻苦钻研技术,确保现场完成车辆维修,不让一辆车到大修厂维修。”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虽然仍在延续着计划经济模式,但也会为施工人员发放补助费。我们机械修理班的奖励、补助和机械完好率挂钩。我除了每月42元的工资,还能领到二三十元补助。我们当时吃住都在工地,住的是帐篷,省河务局统一给我们配发了碗筷,工作、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但大家工作热情高涨。”谢保恩说。
由于在杨庄改道工程中表现出色,谢保恩还于1984年被当时国家水利电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特记三等功一次,这是谢保恩有生以来收获的最大荣誉。
1981年6月28日,在广大施工者的共同努力下,沁河新右堤工程竣工,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崔光华到工地慰问建设者。这标志着,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杨庄改道工程基本完工。然而,同年8月2日,沁河便爆发了自1895年以来最大的洪水,黄河小董站洪峰流量为4130立方米每秒,超出了新中国成立后设定的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的防洪标准。很快,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10多万群众走上大堤,冒雨抢修子堰21公里。
在严峻的防洪形势下,杨庄改道工程竣工正逢其时,发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据事后专业部门分析,如果没有杨庄改道工程,黄河五车口分洪口势必分洪,将淹没沁南5个乡镇、17万人口、10666公顷耕地。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5亿元,这个数据是杨庄改道工程投资的5倍多。
杨庄改道工程,是改革开放后人民治黄工程中的典范。1984年,该工程以“明确的指导思想、合理的工程设计、优良的施工质量、突出的社会贡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