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言 通讯员高艺菡)“2000多棵树种上、浇过一遍水了,这就开始回填土。”3月8日,在修武县周庄镇张弓铺村植树现场,73岁的护林队队长常文亮自豪地给记者说起该村植树造林的故事。
护林队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农村分产到户,张弓铺村没有把树木一分了之,而是成立护林队管了起来,并先后在路边、地边、河边和沟边等空地,见缝插针种植树木。
这一种就是40年。树木种植最多时有3万多棵,林木蓄积量达1.83立方米,每年有1000余棵成材,平均每年至少有10万元入账。其中,2019年收益59万余元。
这个“绿色银行”,得益于张弓铺村党支部一届接着一届抓植树造林。
不能“年年栽树不见树”。起初,该村党支部把老干部、老党员、老电工等人调动起来成立护林队,参与村集体树木管理。
这支由5名“老干家”组成的护林队精心管护,轮耕轮伐,每年按林木蓄积总量十分之一的比例伐老树、种新树。每年2月底,选种直径0.03米以上的优质树苗,再根据存活情况及时补种,确保树木存活率达99%。
个别村民毁树咋办?该村以罚促管、以罚促改,罚款之外,还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通报批评,同时出台护林公约,大会小会讲,大喇叭宣传,让爱树护林深入人心。
怎样从源头上抓好治理,变强制为自治?2015年,该村在护林队基础上,根据分包管护原则,规定每户村民看护自家地边的树木,成材后按照每年每棵树5元的看护费予以补贴,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积极性,人人成了护林员,实现由专人看树向全民护树的自治管理转变。
树林成了该村的“绿色银行”,村里农忙时购置农机具免费为村民服务,每年年底给全村人每人发放100元“红包”。
树成林、林成网,为张弓铺村及周边村庄筑起一道防护墙,较好地改善了田间生产小气候,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该村不仅是远近闻名的优质小麦种子基地,还获得了“河南省生态文明村”等荣誉。
“村栽村管,法治、德治、自治这‘三板斧’开出致富路。”该村党支部书记常保军说,“‘绿色红利’让村里发展更有支撑,村党建综合体越建越美,服务群众越来越好,道路越修越宽,乡村旅游也在规划中……”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