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抗击疫情 我们始终在一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杨应芬:“中国好人” 抗疫先锋
市领导调研疫情防控和
“四城联创”工作
图片新闻
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马村区精准服务“点对点”
我市2020年度城乡居民
医保缴费将于本月底截止
全市“四好农村路”创建
审计问题推进会召开
乡村振兴的“移民实践”
马村区:“6374”工程让“三无”小区有了主心骨
市园林绿化中心助力南水北调
绿化带建设项目有序复工
我市召开“两路一桥” 项目复工推进会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0 年3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应芬:“中国好人” 抗疫先锋
抗击疫情典型宣传突击队员 本报记者 赵改玲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面对疫情大考,我市各级道德模范、“好人”群体和志愿者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勇于冲锋、拼尽全力,今年50岁的杨应芬就是其中一员。

  杨应芬,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人,市人大代表、村委会副主任、2014年“中国好人”。这位热心帮助孤寡老人、儿童、贫困大学生的“中国好人”,在疫情来袭之际,毅然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担当。

  图王村原名屠王村,村民主要经营屠宰生意,杨应芬也因祖上传下来的烹饪秘方,经营着屠王大骨头饭店,生意兴隆,食客盈门。

  腰包鼓起来的杨应芬没有忘记村里的贫困乡亲,谁家老人没人养活了,她养活;哪家孩子没人照顾了,她收养。为此,她还专门建了一座慈善堂,用经营饭店挣的钱养活这些老人和孩子。生活在这里的乡亲都说,他们在“杨眷”里度过了美好时光。此外,村里谁家遇到难事,杨应芬都会主动上门提供帮助、送钱送物。该村村民王玉玲说:“应芬心肠好,她这辈子也没见过比她更心善的人了。”

  疫情防控期间,杨应芬依然奉献着“一碗大骨头”的情意。

  今年春节前,她采购了20多吨合计50万元的食材,然而疫情发生,无法经营。1月6日,当得知很多村民需要为春节备肉时,她将自家饭店的储备肉低价卖给村民。为了确保安全,她把肉切好,为村民送货上门,虽然赔了3万多元,可看到村民的笑容后,她坦言收获了幸福感。

  疫情发生前,杨应芬做了很多大骨头熟食并销售一空,她将所得的2万元全部捐给了博爱县月山镇疫情防控指挥中心。

  春节期间,杨应芬还为孤寡老人、无家可归的孩子送去了美味大骨头,让他们在疫情期间吃到了美食、感受到了温暖。

  除了捐钱送美食外,杨应芬还找人制作了32个床垫,送给日夜值守在检测卡点的党员干部群众。同时,她也值守在检测卡点,当好疫情防控的“守门员”。“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坚守!”杨应芬坚定地说。

  “杨姐,我们要和你一起捐款、行善,共同抗击疫魔!”每当听到村里年轻人这样说,杨应芬心里比蜜还甜。

  平日里,杨应芬以凡人善举温暖人心,以无私大爱传递榜样的力量;危难时刻,她挺身而出,用爱筑起战“疫”防线,续写“好人故事”,彰显“好人担当”,尽显“好人本色”。

  上图 杨应芬正在为群众测量体温。

  抗击疫情典型宣传突击队员 本报记者 翟鹏程 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