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孟州,移动区发展出彩中原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20 年3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市移民安置区20年巨变系列之孟州移民篇
孟州,移动区发展出彩中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移民新村。
  移民区“四好农村路”。
  大棚草莓种植基地。
  杏鲍菇生产车间。
  横山村村史馆。
 
   

  太行之阳,黄河水畔。

  在怀川富庶、文明的热土上,有一个黄河小浪底水库移民集中安置区,它也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北方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

  孟州市移民安置区就坐落在黄河北岸,东西长26公里,南北宽3公里,占地3333.33公顷,先后集中安置移民3万多人,至今已走过20多年不平凡的岁月。

  这里有世纪大搬迁的惊天壮举。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库建设的一声炮响,孟州市移民安置区自上世纪90年代初移民安置搬迁以来,分别于1995年、1998年、2006年累计安置洛阳市新安县移民19个村、9516户、3.34万人,占全省小浪底水库移民总数的40%。整体移民安置工程历时10年,于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水利部终验。

  这里有兴业图富强、发展为移民的奋斗足迹。移民搬迁结束后,孟州移民部门把维护好、发展好移民群众根本利益扛在肩上,及时将重心转移到后期扶持和生产开发上,在精准落实3亿元直补移民资金的同时,以选项目、争资金为抓手,先后争取后期扶持资金1.65亿元,其中近5年争取资金1.17亿元,比前7年争取资金总和增长了3倍多,全部用于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发展上,成功实现了“搬得来、住得下、富得快”的目标。

  这里有乡村振兴大潮的奔涌澎湃。走进新时代,孟州市移民部门在孟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以移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用拼搏与奋斗,用汗水与巨笔,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壮美画卷;全长26公里的移民“吉祥大道”成了全省“四好农村路”的样板;“一路五带”富民产业铺就致富路;19个移民村中8个村被焦作市授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水利部小浪底水利工程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移民安置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小浪底移民生产开发先进单位和全省移民后期扶持先进单位等称号,水利部及省、市领导多次来这里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全国各地有上千人来这里参观学习。

  孟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原孟州市移民局局长刘文升深有感触地说:“孟州市移民安置区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纪大搬迁史、一部战天斗地史、一部美丽乡村建设史,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央、河南省、焦作市特别是孟州市委、市政府对移民群众的关心与厚爱,忠实地记录了历届移民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安置区图富强、为移民谋幸福的奋斗足迹。”

  本报记者 杨仕智

  以移民为中心 ………………………………

  建设“中原最美移民集中安置新家园”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小浪底水库隆隆的开山炮声,一场举世罕见的移民世纪大搬迁拉开序幕。孟州市移民安置区作为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区之一,也吹响了移民大搬迁的号角,来自洛阳市新安县19个村的3.34万移民,历时10年,先后分3批搬迁到了移民新家。

  移民为了支援小浪底水利工程建设,撇家舍业搬离故土,作出了巨大牺牲。让移民群众搬得来、住得下、富得快,成了孟州历届移民干部职工的共同心愿,他们把移民当亲人,把为移民谋幸福作为神圣使命,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克难攻坚、建设家园,付出了巨大努力。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对移民扶持政策的实施,孟州的移民工作也由搬得来转向后期扶持和生产发展上。从2006年至今,移民直补加争取国家后期扶持资金总额高达4.6亿元。特别是2016年以来,该市移民领导班子始终不忘为安置区图富强、为移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移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原最美移民集中安置区”的奋斗目标。

  唯有干在实处,才能干出永无止境;唯有走在前列,才能谋取新篇。孟州移民人坚持“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理念,开启了建设“中原最美移民集中安置新家园”的新时代。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为改善移民生活环境,孟州市移民部门先后为移民村硬化村内道路,打饮水井,修复供、排水设施,敷设供水管道。为改善移民生产环境,修建生产道路,打浇灌机井,敷设节水灌溉地埋管等,同时积极实施道路管养、通信、水利改造、改厕等工程。为满足移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为移民村修缮配套学校、多功能文化广场、灯光球场、休闲小游园和村两委办公用房等公共设施,完善配套村内体育设施。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发力。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围绕强村富民总基调,加快推进移民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美丽移民村8个。为改善村容村貌,对移民村道路两侧进行高标准绿化;对村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在村村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休闲游园;为改善人居环境,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为移民村新建垃圾填埋场,配备洒水车、垃圾运输车、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并组建专门环卫队,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又投资1000万元,对云水、横山、石井等村过村路段进行高标准美化、亮化。

  为了把26公里长的移民区“吉祥大道”打造成中原最美“四好农村路”,孟州市移民部门投资780万元,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930盏。始于2019年11月的路灯安装,共涉及5个乡镇(街道)、19个移民村和土地、交通运输等多部门,任务艰巨。孟州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原孟州市移民局副局长岳东风带领生产开发科科长杨东红和副科长闫小永挑起了这副重担。当时正是寒冬,黄河滩风大,天寒地冻,为了赶工期,他们在移民村“安营扎寨”,协调施工,监督安装,晚上调试,白天黑夜战斗在施工现场。岳东风血糖高,两次饿晕在现场,为了防止意外,他把药和零食装在身上坚持工作。杨东红媳妇有类风湿病,因为工作不能照料,他就把妻子送到岳母家。他妻子去郑州医院看病、取药都是自己去。他们克难攻坚、日夜奋战,仅用2个月就完成了需要4个月才能干完的工程。全线亮灯的那一刻,岳东风累倒住进了医院。他说“移民是我们的亲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移民干部最大的心愿。”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颜值”美,更要村风美、家风美、人心美。孟州市移民部门在移民村以抓“党建文化”为引领,投资200多万元,在横山、西沃、梁庄等村建成了“党建主题公园”村史馆、“新时代讲习所”。投资100多万元,为梁庄、蒿子沟等村安装了高清有线电视。扶持横山村工艺大师李伟,挖掘传承澄泥砚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沃卤肉,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了地方名吃。西沃村刘光军卤肉注册了商标,还被河南卫视大型美食文化节目“老家的味道”倾情推荐,登上河南名吃榜。如今,从西沃村走出的卤肉店发展到20多家。各移民村还坚持每年评选“五好家庭”“孝贤媳妇”“好婆婆”等。横山村为弘扬孝道文化,成立爱心基金会,村里成功人士捐款100多万元,救助贫困户,资助娃娃上学,每个月还为60岁以上老人举办“爱心饺子宴”活动。通过狠抓以党建为引领的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风文明,凝聚党心民心,弘扬了新风正气和正能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移民群众积极投身战“疫”中,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三合种植专业合作社,把生产的杏鲍菇、雪茸菇快速发往战“疫”一线。西沃村刘光军致富不忘国家,为支援湖北战“疫”捐出了1万元。

  在脱贫攻坚上发力。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户掉队,孟州市移民部门对移民村175户483名贫困家庭人口进行重点帮扶,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投资150多万元,对200多户贫困户住房进修改造,打院墙、换门窗、粉刷墙体、添置家具,居住条件面貌一新。孟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原孟州市移民局局长刘文升充满信心地说:“今年,移民区69户208人全部脱贫,困难移民群众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以项目为引领 ………………………………

  打造“一路六带”强村富民新产业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图富强的战略产业。

  近年来,孟州市移民部门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以项目为引领,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从实施乡村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田园景观化、自然生态化、健康功能化、优质高效化的产业发展新路,形成了围绕“四好农村路”而布局的中药材、食用菌、小杂果、河阳冰菊、韭菜基地、木材加工六大产业,这里的农业真正成了有奔头的富民产业,移民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民。

  孟州市移民来自小浪底库区的大山深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农业生产条件差,祖祖辈辈靠山吃山,不懂精耕细作,不懂农业技术,更不懂干啥农业能挣钱。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让移民群众开眼界、转观念、强本领、提素质,孟州市移民部门组织带领移民村干部、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先后到蔬菜大市寿光、郑州蔬菜种植基地、洛阳现代农业园区等地参观学习,开眼界、长见识、理思路。为了提高移民群众本领,走出去、请进来,与河南农科院、河南农大建成联建友好单位,在寺上、石井等村建成科技培训中心,对移民进行特色农业、“互联网+农业培训”,增强了移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和信心。

  没有项目的农业没有生命力,没有产业规模就没有效益。近几年,孟州市移民部门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综合农业,积极探索具有沿黄滩区特色的生产开发新模式,通过统筹规划、项目引领、土地流转等方式,以“合作社+产业+农户”形式,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反季节韭菜、软籽石榴、大棚葡萄、河阳冰菊等特色种植,带动移民群众共同致富。移民部门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了以西沃村、梁庄村、高崖村为龙头的60多公顷韭菜种植基地;以“三和种植合作社”为龙头,辐射带动寺上、竹园、陈湾村发展河阳冰菊大棚种植及加工产业基地;以寺村大棚葡萄、小村软籽石榴、陈湾草莓为代表的小杂果种植基地;以“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涉及许庄、石井等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云水村为龙头、涉及木村加工厂的木材加工产业;以横山、云水为龙头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等移民经济六大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安置区科学发展之路。

  记者沿着移民区醉美“四好农村路”一路采访,展现在眼前的是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五谷丰、厂林立、花果香、产业旺的大美景象。

  这里是木材加工产业的云水村,全村有加工厂27家,500多人围着木材加工产业转,从事木材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全村有运输车辆50多部,一辆车每月能收入3万多元。孟州市思睿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付黎说:“公司占地2公顷,年加工20万张芯板,本村在这里打工的有50多人,每人一个月收入多的有上万元,少的也有三四千元。”

  这里是以西沃村、梁庄村为龙头的韭菜种植基地。西沃村南韭菜大棚一眼望不到头,日光大棚、小拱棚白茫茫一片。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小龙说:“这个反季节韭菜产业是在移民部门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参观考察学技术,支持资金上项目,如今种植规模已发展到60公顷。在梁庄村南,反季节韭菜种植面积已发展40公顷,一年收入700万元。目前、韭菜产业又辐射到了高崖、竹园等村,总面积有150公顷。”

  这里是以“三合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菌菊轮作”特色种植基地。该合作社总经理乔保民说:“这个产业涉及陈湾、横山、寺上、竹园4个村60户,面积有40公顷,仅竹园就有98个大棚,全是移民部门投资建大棚、修生产路、建加工厂的。”“菌菊轮作”是一个强村富民的好项目,是移民部门带领移民村与“云台冰菊”合作引来的,并注册了河阳冰菊商标,肥沃的滩地,独特的小气候和水资源,科学的种植加工技术,富硒河阳冰菊一上市供不应求。为了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每年11月收了菊花,就从近邻“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一毛钱一袋的价格收购淘汰菌棒,种在大棚里,一个棚可产雪茸菇7500公斤,收入4万元,加上河阳冰菊,一个大棚一年收入7万元。

  以发展为“硬核” ………………………

  大美移民区绽放迷人风采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孟州市移民安置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成了中原移民集中安置的样板。

  村庄变美了。走进云水村,一幅壮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长2公里、宽28米的大街上,花池垒砌的绿化带把主干道和人行道隔开,沿街门店统一门匾,墙体统一美化,道路统一绿化和亮化;文化戏台、体育广场、学校、医院、幸福院、幼儿园、村办公楼、小游园沿路摆开,并进行了绿化、美化和亮化。该村党支部书记张进中说:“今天这模样,是移民部门投资500多万元换来的。”在移民区19个村采访时记者看到,个个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学校、医院、幸福院、敬老院和文化广场、小游园、超市,应有尽有,近一半的移民村都是焦作市重点美丽乡村。

  移民变富了。横山村3900口人在移民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发展木材加工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木材加工企业有36户,大户一年收入上百万元,全村种植白芷、防风等中药材100公顷,有跑运输的大型车辆80多辆,人人有活干、有钱赚,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产业兴旺带来巨大变化,村里大户资产有上千万元,全村80%的农户盖起了两层楼,私人轿车有800多辆,其中还有宝马、奔驰等高档轿车。移民部门投资500多万元引来了杏鲍菇项目,成立了“三联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大棚立体种植、无土栽培、不间断生产技术,年产3600吨,带领移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移民部门又帮扶资金600万元,总投资2000万元的工厂化、自动化、循环采摘的杏鲍菇生产线马上可投产了,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能吸纳180人就业。涉及3个村的中药材产业已发展到200多公顷,每公顷一年收入7.5万元。

  生态变好了。20年改造沙田,植树造林,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昔日黄沙飞扬、杂草丛生的黄河滩变成了“金银滩”,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一个生态良好的移民安置新区崛起在黄河北岸。优美的环境引来了农业观光游、黄河休闲游,这里的“吉祥大道”还成了全省“四好农村路”的标杆,并在这里成功举办了2019年中国·孟州“隆丰杯”乡村振兴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随着孟州黄河大桥在移民区穿过,这里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贾蓝摄)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