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呢?
我首先采取的是班级共读一本书。刚接现在这个班级时是三年级,我和孩子们在阅读课共读的第一本书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创作的《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小豆豆(作者本人)因淘气被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但是,连着两次阅读课,当孩子们交流阅读感想时,能表达自己想法的少之又少。我就在想,是不是孩子们刚从低段升入中段,由一、二年级兴趣为主和色彩鲜艳的绘本,突然变为文字,可能还不太习惯,我马上调整了阅读方式,由我朗读,用声音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读故事,这样一来,孩子们被吸引住了,听得如痴如醉。
实践表明,阅读是从倾听开始的。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为孩子们朗读的原因,大多数孩子小时候都听过家长讲故事,因此孩子最初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倾听不仅为孩子们构筑了一片精神乐园,还进一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有了三年级初期倾听阅读的铺垫过渡,三年级下学期,我采取的阅读方法是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让他们发现阅读的美好。自由阅读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因为男生和女生喜欢的书有所不同,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和阅读基础差的学生选择的书籍也有所不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使学生真正享受阅读、爱上阅读。自己阅读时,可以尽情地想象,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但这种自由阅读不等于消遣,也不是完任务,而是要求能钻进去,读出作品的精要,是对作品一种自由的、多元化的解读,是一种自由地鉴赏、自由地品读。
自由阅读是可以培养、造就独立的人格。自由阅读期间,我组织学生自由表达,上课前几分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或是介绍书的主要内容,或是交流读书心得,从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孩子可以从书中看到不一样的视野,获得更深层次的快乐;通过阅读,孩子能够学到需要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涵养,构造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可以让孩子沉浸在美好的童话中,更丰富地体验趣味、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