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阳光明媚,春风徐徐。中站区龙翔街道许河村西南的产业扶贫基地,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十分醒目,记者走进其中一座,贫困户靳新成正在平整土地。
“这活儿不赖,一天能挣几十块钱。”靳新成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
靳新成今年48岁,一家5口人,父母上了年纪,身体不好,他和哥哥都有残疾,只能干一些普通的农活,家里还有一个正上学的孩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行后,靳新成一家被识别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有了改善。
政策兜了底,脱贫靠自己。为了帮助靳新成一家增加收入,扶贫干部经常介绍靳新成哥俩在村里或周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并得到相应的工资。今年2月,村两委干部介绍靳新成到村里的扶贫基地打零工,干一些浇地、除草等杂活儿,每天工资60元。
该基地负责人王作山介绍,基地有8座温室大棚,主要发展果蔬种植,常年可吸纳周边闲散劳动力务工,累计为许河村及周边村53名贫困人员提供劳动岗位,其中10名贫困人员在基地长期务工。同时,许河村的2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还可以从基地获得30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
许河村地处太行山深处,是省级贫困村,距离市区有近30公里山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里的年轻壮劳力都走出大山,只剩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和身体不好的弱劳动力。扶贫不养懒,发展产业带动这部分劳动力勤劳致富才是关键。龙翔街道多方联系,引入乡思农业有限公司在许河村建立产业扶贫基地。该公司探索延长产业链条,发展集休闲采摘、民宿康养、传统技艺、匠人工坊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游,带动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2019年8月,许河村扶贫产业基地温室大棚里种植的第一季哈密瓜集中上市了,位于中站区的爱心企业多氟多集团积极参与消费扶贫,集团工会及职工纷纷购买哈密瓜,帮助基地实现了丰产又丰收。中站区还积极促成该集团与许河村产业扶贫基地签订产品包销合同,通过“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扶贫产业稳定发展,使贫困户稳定增收。
2019年11月底,基地的第二季哈密瓜采收完后,温室大棚也没闲置,务工村民把土地平整后种上了上海青、生菜、莜麦菜等,确保大棚里一年四季有活儿干,贫困户增收不间断。
产业兴旺,脱贫不愁。中站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认真探索多渠道、多元化产业扶贫模式,在完成产业扶贫精准到户的基础上,引导贫困户通过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到扶贫基地务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产业扶贫项目中,靠劳动实现致富增收。
2019年,中站区共实施各类产业扶贫项目8个,总资金762.33万元,在全区贫困户中实现了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直接受益2223人次。其中,种植类产业基地6个,覆盖6个行政村268户贫困户;旅游类产业基地1个,覆盖1个行政村44户贫困户;加工类产业基地1个,覆盖3个行政村18户贫困户……该区产业扶贫带动300余户贫困户,迎来了致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