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民胜利渠是“人民的胜利”
怀川泛舟好自在
春意正浓
山花情长
市文广旅局组成创作研究团队
讲好红色故事
寨卜昌入驻
国家级数字博物馆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0 年3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带您走黄河(七)
人民胜利渠是“人民的胜利”
——听老河工讲述人民胜利渠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3月1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到武陟县人民胜利渠渠首调研时强调,人民胜利渠渠首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节点。

  那么,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人民胜利渠渠首讲起。

  人民胜利渠渠首位于黄河北岸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以西1500米处的武陟县嘉应观乡秦厂大坝上。人民胜利渠为什么在秦厂大坝上?

  秦厂大坝始建于清康熙末年,是为解决武陟马营口复决而建,它的建成标志着历史上黄河标准堤坝建设进一步加强。在此后的百年间,秦厂大坝与武陟黄河岸边的御坝、遥堤相互作用,将不断向东北泛滥的黄河水引向靠近邙山的东南方向。

  如今的秦厂大坝已是残垣断壁,结束了它的历史任务。而其坝体的南端又树立起了人民胜利渠渠首。

  “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这是人民胜利渠通水前黄河岸边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风沙大、盐碱地多,老百姓都能从自家土墙上抠出盐来。

  然而,1952年4月,伴随着人民胜利渠开闸放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魔咒被打破了。通水68年来,人民胜利渠灌溉着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卫辉等地约5万公顷的农田,使昔日低洼荒凉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一个个“吨粮田”“小康村”不断涌现。

  试想,如果没有人民胜利渠,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武陟大米”还有可能产生吗?

  人民胜利渠,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座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也是黄河下游第一处大型自流引黄水渠。因而,建设者们将其定名“人民胜利渠”,寓意“人民的胜利”。

  人民胜利渠开闸放水后的第六个月,秋风送爽,天高云淡,毛泽东主席欣然来到人民胜利渠渠首视察,并夸赞“人民胜利渠,这个名字好。”

  更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胜利渠通水后,两岸大兴绿化,放眼望去果林成片。1958年,毛泽东主席来新乡调研时,还兴致勃勃地品尝了黄河滩地生产的苹果。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百害黄河”变成一条生态文明的幸福河,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两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治黄的最辉煌篇章。

  2019年12月,记者在焦作河务局的安排下,采访了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副局长罗华梁。

  罗华梁向记者介绍,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许多西方国家的水利专家在印度集会时断言“中国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成荒漠”。

  的确如此,历史上,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据统计,在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

  罗华梁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舆论下,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策兴建人民胜利渠。”

  1951年3月,经周恩来总理亲批,人民胜利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中国人民便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由人民胜利渠渠首向东南行进不出数公里,便是上世纪70年代推旧新建的张菜园闸,也是人民胜利渠的第一个闸口。张菜园闸位于武陟县詹店镇张菜园村,是在已退休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原副主任庄景林的主持下修建的。

  庄景林说,黄河的主要特征是水少沙多,因而解决泥沙问题是引黄供水面临的重大难题,而人民胜利渠的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都成功地解决了泥沙淤积渠道的问题,创造了半个多世纪渠系不冲不淤的奇迹。

  渠首引水防沙,从源头减少泥沙引入;总干渠防沙,建设者们充分研究了渠系落差、比降、流速、流量、含沙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三处控制性跌水建设,保持引水运用过程的挟沙能力达到最大化;渠系合理配水,将细颗粒泥沙输送到田间,起到改良土壤作用。在渠道来水含沙量较大时,将井水和渠水混合,降低渠水含沙量;用浑水灌溉解决部分泥沙问题。

  庄景林说:“现在看起来,这些技术的应用比较平常。但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人民胜利渠建设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值得称道的。”

  罗华梁告诉记者,从1952年开始,人民胜利渠一直都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1999年以来,持续开展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目前,人民胜利渠已形成了科学的灌排体系。在引黄灌溉人的努力下,人民胜利渠的生命充满活力,并走向壮大。

  68年来,人民胜利渠以其饱满的生命,为灌区农业发展提供着强劲动力。在人民胜利渠管理局节水灌溉试验站旁,有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地头的牌子上标示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项目”字样。这一块块金字招牌和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交相辉映,正是人民胜利渠创造的最美风景。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