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张东义来到市人民路与塔南路交叉口东北角的爱心献血屋,捐献了400毫升的血。“终于完成了心愿,一个多月前来献血,因时间间隔不够未能如愿。”张东义说。
张东义今年51岁,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是在10年前,“看见停靠在市东方红广场的爱心采血车,我临时起意走了上去。”他回忆道。回家后,他把自己参加无偿献血的经历告诉妻子,没想到,妻子十分支持他,还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第二次参加无偿献血时,他带着妻子一起去。“无偿献血不仅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是一件值得我们去做的事。”他说,妻子用实际行动支持他,让他更有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张东义从新闻上了解到,临床用血量比平常有所增加,市中心血站发出了无偿献血倡议书。“我是一名多次参加无偿献血的志愿者,在最关键的时刻,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为疫情防控作贡献。”发自内心的声音,让他坚定地“逆行”。今年2月份,他来到献血地点,工作人员查询记录得知,他距离上次献血间隔不足半年,只能再等等。带着些许遗憾,他返回家中。
3月中旬,他收到市中心血站的短信通知,可以参加无偿献血了。3月22日,他如约来到采血点。“这已经是第七次献血了,每次献血时心情都很激动,这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他说。
采访时,张东义告诉记者,他身边不少朋友了解到他参加无偿献血后,纷纷为他点赞,还有人也在他的带动下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让生命的价值在奉献中闪光,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他说。
本报记者 梁智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