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⑤)2019年,市委、市政府聚力脱贫攻坚,把医养中心建设纳入重大民生实事。市委书记王小平,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直接指挥,多次暗访督查,召开观摩会强力推进;成立市委副书记刘涛任组长,三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医养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班子共同抓的工作机制,助力医养中心建设快速实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挥下,在借鉴上蔡集中托养经验、参考省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实际,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贫困兜底线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从贫困兜底线保障对象精准认定、政策措施落实、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浓厚工作氛围。
焦作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了“卫健牵头、部门联动、财政保障”的工作机制,制订了《焦作市医养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9—2022)》(试行),明确了医养中心发展的规划布局、发展目标、职责任务、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引领全市医养中心的发展。
卫健部门出台医养中心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养老机构申办医务室、护理院,提供一站式备案审批服务;人社部门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民政部门充分运用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性扶贫政策给予支持;医保部门将全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内设养老床位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通过出台“1+9”政策体系,我市突破部门利益藩篱,打通脱贫攻坚医养融合政策通道,有力推进了全市贫困兜底线保障工作的落实。
截至目前,我市已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医养中心45个,设置医养床位3326张,整合运营资金800万元,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473人(含重度精神残疾人207人);通过财政补贴、爱心企业筹款等途径,整合资金500万元,对医养中心建设进行奖补;调整48万元资金为建成运营的32家医养中心提供辅助器具和康复器材,其余13家的补助资金19.5万元也已纳入2020年预算;融通医养医保政策,37家医养中心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可实时享受医疗报销政策。
为持续提升医养中心的建设水平,我市委托河南理工大学医学中专部,选派蕾娜范护理专业班优秀教师作为培训师资,对全市医养中心护工进行规范化职业培训,共培训护工546人次;协调河南理工大学医学中专部与德国蕾娜范国际合作机构开设的三年制医养护理专业班已开班,将为我市的医养中心提供优秀护理。
我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了社会化运营收费标准,确保了医养中心可持续运营。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北大六院院长陆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智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鲍勇教授前来调研指导医养工作,并和上海交大健康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院签订了全方位合作框架协议。
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的医养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花,亮点纷呈,实现了“墙内开花墙内香”的示范带动作用。
博爱县金城医养中心通过邀请失能、半失能、全失能人员免费试住,征求意见、打消顾虑,通过开展亲情陪伴、娱乐活动等,增加老人在医养中心的幸福感,最终把人留了下来。
中站区爱仁居医养中心创新老幼结合理念,把幼儿园的小朋友请来,通过小小义工、表演节目等方式,丰富老人生活。该中心同时开展的日间照料业务,为本社区老人提供早中餐,为附近单位提供配送餐服务,达到了双赢效果。
为将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打得更漂亮,将兜底保障工作做得更有质量、更有成色,我市不断强化部门联动,推动综合施策,全面提升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水平,用足用活兜底保障政策,已有87%的贫困兜底线户纳入低保、特困兜底保障范围;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人社专项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红收益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渠道,重点围绕贫困兜底线户医养人员陪护家属、弱劳动力等开发公益性岗位258个,确保了高质量脱贫需求;创新产业分红方式,通过二次分红等途径,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项目分红收益对贫困兜底线户的倾斜力度,人均每年可增收1000余元;探索设立扶贫救助保险,与中国人财焦作分公司合作,为全市贫困兜底线保障对象购买扶贫救助保险,县(市)区财政按照每人212元标准,资助贫困兜底线对象全员参保;拓宽增收渠道,充分利用兜底线户现有的土地、房屋等资源,60%的兜底线保障对象土地通过流转、托管和代种等形式,人均每年可增收800余元;强化教育资助和住房安全保障,700余名贫困兜底线家庭学生享受了春秋两季教育资助政策,126户居住C级、D级危房的贫困兜底线户实施了危房改造,实现了住房安全。
医养中心建设既是焦作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精准之策,又是无缝对接老龄化社会推动康养产业发展的破题之作,为焦作市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注入了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