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翼飞: 隔离站的钢铁哨兵
本报记者 韦 冰
回忆起在山阳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站站岗的经历,市公安局山阳派出所案件侦办大队一级警员谢翼飞感触良多。在抗击疫情期间,隔离站需要抽调公安民警参与工作,25岁的小谢主动请求参加。在观察站他站岗放哨,每天工作12小时,连续工作44天,时刻绷紧了神经,准备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一次,一名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进入隔离站,不到一小时就情绪激动吵着要离开。已经结束一天工作的谢翼飞及时发现后,耐心安抚这位隔离人员,给她讲政策、讲道理、讲危害。经过耐心劝解,这位隔离人员最终安心地在隔离站住下直至隔离期满,而他则因为过度劳累险些晕倒。
3月10日,市公安局批准小谢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采用视频连线的特殊方式进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他说,这段经历会督促他今后要用更多行动来践行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岳然:社区防疫“大管家”
本报记者 韦 冰
登门入户排查,跑医院给隔离人员买处方药,联系商家为居民代购生活用品。这就是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党委书记岳然的主要工作。
29岁的岳然是解放区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团支部书记。疫情防控之初,社区的工作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排查出辖区的湖北返乡人员。
岳然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发动楼院的居民议事会、党员一起行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他一个人排查了近300户居民,每天接打电话200余个。最终,他和社区工作人员2天排查了7000余人,把辖区内11名湖北返乡人员全部排查到位。
一天晚上,岳然突然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有一例确诊病例的家属在辖区居住,但不知其姓名、住址。为了尽快找到这户居民,岳然做好防护后,在小区挨家挨户敲门询问,直到夜里23时,询问了110多户居民后才找到。经过做工作,这户居民同意自我隔离,岳然马上为他们购买了垃圾桶等生活用品,就连隔离者吃的处方药,也是他专门跑到医院购买后送到其家中。
岳然的辛勤付出感动了社区居民,有大学生志愿者主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有居民主动承担夜班卡点值勤和小区消杀任务,有老中医自费熬制中药汤剂供大家饮用。岳然说,在抗击疫情的这些日子里,有辛苦、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感动和骄傲。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一定能取得抗疫的最后胜利。
刘海鑫: 驻企协调保障190万只口罩生产
本报记者 韦 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各地防疫物资出现短缺,尤其是口罩缺口较大。来自市工信局的刘海鑫作为驻企协调员,连续奋战在企业生产一线42天,全力服务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为我市疫情防控提供了190万只口罩。
当时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用工难、采购难、运输难。29岁的小刘首先来到企业所在乡镇,和乡镇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向村民讲解企业用工需求,动员大家到企业帮助生产,为抗击疫情作贡献。每到一户村民家,他都站在门口向对方宣传政策,经过努力,最终有30余名村民到企业帮助生产,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
由于口罩原料供应紧俏,企业原有供应商的订单排到了2个月以后,口罩生产企业随时面临停产风险。小刘费尽心思找渠道,把周边所有地市的供应商都联系了一遍,找朋友、托关系、说好话,深夜还在网上查找资源,一个一个记下来,终于在两天内联系上了20余家原材料供应商,缓解了生产企业的采购困境。
疫情防控期间,各地都设置了检测卡点,尤其是高速出入口必须要有通行证件才能通过,而货车每跑一趟都要申请一次绿色通行证。为了能让供应商及时将原材料送到焦作,小刘多次向供应商属地抗疫指挥部发函、电话沟通,协调办理货运通行证,有时半夜还在打电话和供应商沟通。为了能及时处理相关事宜,每天晚上他都在床头备好纸笔,作好随时记录的准备。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保证了一批批原材料按时抵焦,为我市口罩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孙国宇: 抢建郑州“小汤山”医院
本报记者 韦 冰
在疫情防控期间,郑州“小汤山”医院的建设速度令世人瞩目。回顾那段加班加点建设医院的日子,孙国宇说那是自己一生的荣耀。
作为中建七局焦作南水北调项目团支部组织委员,27岁的孙国宇参与建设了郑州“小汤山”医院。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参与旧楼改造的安装工程,这个工程量正常需要45天的工期,但是指挥部只给了10天的时间。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孙国宇和同事们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除了吃饭、休息,其余时间都在工作。当时,他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面对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身体有些吃不消。但是一想到只要能早一天建成医院,就能给患者多一分生命的保障,干劲就又来了。最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提前21个小时完成了工程。
从郑州返回后,小孙又投入到南水北调绿化带项目的复工复产中。有一段工程原计划需要3月中旬完成绿化任务,但是受疫情影响,最佳种植季节缩短了半个月,为抓住有利的栽植季节、保证工程按时间节点如期完成,他一手抓工程进度,一手抓疫情防控,每天带领项目部300余人共同奋战,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
李艺欣:防疫“支教”两不误
本报记者 韦 冰
白天冲在防疫一线,晚上则在线上辅导孩子们学习。这就是20岁女大学生李艺欣的抗疫生活。
李艺欣是首都体育学院的大一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主动号召马村区周边返乡大学生加入团市委组织的思源行动·青春战“疫”突击队,白天在村口卡点值勤,晚上义务为辖区的中小学生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辅导。
每天,她都会带领22名大学生参加多个村口的卡点值勤,为村民测量体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从早上一直忙到天黑,累计服务时长达5000多个小时。针对很多学生在家课业无人辅导的问题,她通过申请招募到了60余名大学生,组成了线上辅导小分队,分学科建立微信群,现在群里已有400余名学生,累计辅导200多个课时。
当了解到一些贫困户家庭的孩子同样需要课业辅导时,她就组织队员一对一进行线下辅导,每次辅导将近两个小时。有一次,给一个学生辅导结束后,那个学生对她说:“老师,你开学了还能继续教我吗?我想让你一直辅导我。”那一刻,她感到能被别人信任和依赖,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苏静: 直面病毒的“90后”白衣战士
本报记者 韦 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90后”白衣战士冲在了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今年29岁的苏静是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二科医生,从农历大年初一开始,她先后在发热门诊和疑似病区连续工作20余天,圆满完成各项抗疫任务。
在工作中,苏静需要穿三层防护服,密不透风。而在转运病人时,为了防止感染,从运送车辆、医护器材到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消杀。天气寒冷时,刚刚运送完病人的她,防护服里热气蒸腾,进行消杀时,喷洒出的消毒液又透心凉,有时消杀液体甚至在防护服外层被冻成冰渣。
在疑似病区工作期间,苏静的科室一共收治疑似病人47人,当时面对未知的结果,所有的病人都焦躁不安,有的病人经过检测后,一天能追着问医生七八次“结果出来没有”,焦虑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不断被放大,有人甚至大发脾气。面对无端指责,苏静忍着委屈好言相劝,耐心做好心理疏导。经过劝导,病人的情绪渐渐稳定,不满也渐渐消散。康复之后,病人向她道谢。看到病人康复,她感觉之前的委屈和辛苦都不算什么了。
王耀东:摄像镜头抒写担当
本报记者 韦 冰
作为记者,一生中能够遭遇重大历史事件的机会不多,每逢这种时刻,如果能见证和记录鲜活的历史瞬间,是自己的幸运和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疫情,27岁的焦作广播电视台记者王耀东积极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用镜头抒写了媒体记者的担当。
2月5日,为了获取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的一手新闻资料,小王跟随靳双周组长驱车147公里,扛着沉重的摄像机深入隔离点,连续拍摄11个小时,记录了我市抗疫专家一天的工作情况,向市民再现疫情防控一线的实况,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当天晚上,他又连夜整理资料、编撰文稿、剪辑成片。《焦作的“钟南山”——靳双周》播出后,当天就获得了数万的点击量,来自社会各界的评论和点赞也有100余条,赢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王耀东说,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他总是被大家勠力同心的坚强意志所鼓舞。在抗击疫情的前沿阵地医院,在防止输入的紧要关口监测点,在封闭管理的重要防线小区,无数人的不畏艰险、默默付出,让人为之动容。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在这场战疫中,他受到了更多的生动教育,也促使他将这种感动传播给更多的观众。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他先后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我市首例确诊病例详情》《战“疫”日记》等短视频,10万以上点击量的视频有10条以上。他还加入《抗击疫情 我们始终在一起》《战“疫”一线党旗红》等栏目的报道,多次参与网络直播,其中包括6次新闻发布会,直播了多个部门的战“疫”行动。
李楠: 流调战线的“侦察兵”
本报记者 韦 冰
流调就是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简称。29岁的李楠是山阳区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中,她从事的流调工作就是通过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抽丝剥茧找到传染源,查清病毒在传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而采取隔离措施,彻底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更多的人不受病毒的侵害。
2月8日,我市发现2例疑似病例,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李楠和同事火速赶到医院,和患者进行沟通。根据患者的陈述,他们近期并没有去过湖北,也没有接触过湖北返焦人员,只有一次到外地旅游的经历。为了及时确定传染源,李楠与同事不眠不休,连夜深挖二人的生活轨迹和密切接触者,在38个小时之内排查了患者去过的所有地方、接触过的所有人,但是一无所获。最后,李楠想方设法联系上了外地导游。从外地导游发来的名单中,发现有5位游客来自湖北,和患者夫妻同属一个团,同车同餐一天,足以证明“这5名湖北籍游客”与患者二人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过前后56个小时艰苦奋战,终于确定了两名患者属于输入性病例,而不是本地病例。据统计,李楠先后参与调查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2例、采样病例2例,摸排出密切接触者52人。
张穹: 为疫情防控保电护航
本报记者 韦 冰
29岁的张穹是国网焦作供电公司配电西区运维班班长、运维检修部团支部委员。从农历大年初二开始,担任部门青春战“疫”突击队队长,连续在单位奋战20余天,重点对6家定点医院以及解放区、中站区居民的电力设施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巡视。因多个小区、村庄设置防控卡点,这些电力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都需要他徒步完成,背着7.5公斤的仪器,他经常一走就是三四个小时,每天步行约15公里。
2月5日上午,张穹在对市妇幼保健院和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供电线路进行巡视时,发现有供电设备零件损坏,高悬的电线随时可能掉落到下方的金属支架上,一旦发生接触,就会导致停电,对附近医院的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于是,他迅速组织队员进行抢修,为了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他们决定带电作业。在1万伏的高压威胁下,加上电线来回摆动,维修难度非常大。张穹手持支撑架托着电线,保持一个姿势长达40多分钟。经过紧张有序的抢修,该线路隐患被顺利消除,有效保障了两家医院的安全稳定供电。在20余天的时间里,张穹和队员共巡视线路363条、变压器1062台,累计行程1160公里,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
孟祥琛: 退伍不褪色 无惧战疫魔
本报记者 韦 冰
疫情防控期间,22岁的孟祥琛作为解放区青春战“疫”突击队的一员,每天都穿着防护服、背着消毒液,前往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家中进行消杀。
小孟是一名退伍军人。疫情袭来,他作为志愿者来到解放区疾控中心,经过培训后,肩负起前往密切接触者家中消杀的任务。面对病毒无形的威胁,小孟说他最开始确实有些畏惧,但是想到自己曾经身穿的那一身橄榄绿,浑身又充满了勇气。
2月20日,他当天的任务是到一处隔离点进行消毒作业,这是一栋6层楼的建筑,每层都有十几个房间,他和3名同伴需要用一上午的时间完成对全楼的消杀,时间很紧迫。
小孟背上的消毒液重15公斤,仅身上穿的防护设备就有5公斤。这些平时伴随他的工作装备,随着体力的消耗变得越来越沉重,身体越来越疲惫。但是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最终,他和同事们用了3个小时,完成了对隔离点的消杀,这次小孟整整用了30公斤的消毒液。
在这20多天里,小孟一共为40余户居民进行了消杀作业。每到一户居民家中,他都感觉自己面临的是一场战斗,是在为战胜疫情贡献一分力量。
目前,我市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是战“疫”仍未结束。小孟说,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一名退伍军人,疫情就是命令,有召必回,且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王婕: 在战“疫”中与孩子们共成长
本报记者 韦 冰
对于“90后”青年教师来说,战“疫”是特殊的教材。
26岁的王婕是解放区环南一小的团支部书记,少先队辅导员。生活就是教育,在疫情防控期间,王婕结合实际,开展内容丰富的网络少先队主题队课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起。
2月3日,一堂“致敬逆行者”的主题队会在王婕班上召开。通过学生发言,王婕得知班上共有14位学生家长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社区工作人员。而这些抗疫英雄的事迹,让所有参加队会的孩子们都深受鼓舞,有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队会召开后,学校组织设计了疫情防控科普绘本,让孩子们系统地认识了病毒的来历、传播途径以及如何科学进行防控;设计了“疫情专题教育学习单”,以菜单的形式给孩子们列出了十大项的学习内容:“给蝙蝠的一封信”“做人要像钟南山一样”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实践性学习;开展了“致敬逆行者,感恩行动”教育活动,通过手抄报、短视频、小作文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向一线的抗疫英雄表达最诚挚的祝福。
少先队主题队课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王婕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郭子瑜:用心守护一村平安
本报记者 韦 冰
“村里风景好,哪也不用跑,出门戴口罩,健康最重要。”最近一段时间,在温县北冷乡北冷村,28岁的郭子瑜编的顺口溜全村5000多人都耳熟能详。
小郭是焦作市纪委监委下派至温县北冷乡政府的一名选调生。从农历大年初三开始,她就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白天在分包村街路口值勤检测,帮助村民排忧解难,晚上用心编发防控信息、防疫小知识。
协助村里开展入户排查、物资运送、防疫宣传,在疫情防控期间,小郭天天忙不停。村里有不少低保户和孤寡老人,这些特殊群体采购物品困难。每隔几天她都会到他们家中看看,把他们需要的物品一一记录下来,集中到县里购买。有时候为了买齐他们需要的处方药,她需要连续跑五六家药房。为了让村民更多了解防疫知识,小郭和青春战“疫”突击队的队员们一起学习防控宣传手册,吃透政策,然后用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宣传。她还结合当地习俗编出了“土味顺口溜”,朗朗上口,让群众一听就懂。此外,她和同事们特制了一辆宣传车——在电动三轮车上装上小喇叭,录制好宣传内容,每天不间断地走街串巷进行播放,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