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25日,《人民日报》记者马跃峰报道:春分时节,午后阳光如金,照耀着绿毯一般的麦田。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武予清走进地里,弯腰察看苗情。一旁,农户王聚财蹲下身,看着小麦秆粗苗壮,不停夸奖:“今年播种晚,但苗情是近几年最好的。”
王聚财是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的种粮大户,个人流转23.3公顷地,还牵头成立粮食合作社,带领社员流转333.3公顷地。今年春节后,他们一边防控疫情,一边分头下地,浇了返青水、拔节水,打了预防纹枯病的药。
“可不能大意。你看,地里有星星点点的红蜘蛛、蚜虫!还得再喷一遍药。”修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法谊根据往年经验,判断4月中旬后的一个月,全县小麦穗期可能发生病虫害,特意请武予清现场指导。
“除了常见的病虫害,今年还有一个新问题,就是草地贪夜蛾。”武予清直起身,语气加重,“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今年3月至5月,草地贪夜蛾成虫会随着西南季风进入河南,主要危害春玉米。如果迁入种群数量较大,或者一些小麦种植区缺乏春玉米寄主,也可能危害小麦。”
河南是我国小麦主产省,今年种植小麦570万公顷,一类和二类好苗占比为91.5%。所以,要保夏粮丰收,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成为重中之重。
杨法谊说,虽然尚未发现草地贪夜蛾,但焦作市针对这一病虫害的防控,将举行专门演练。县里正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对各乡镇、农药店、种植合作社有关人员进行培训,讲解草地贪夜蛾的危害和防控技术。从2月份起,除了定点调查外,每1周至2周抽样检查一次,每周上报一次虫情信息,并公开发布病虫情报。
武予清说,2019年,河南全省病虫测报系统中,有32个县安装了高空测报灯,密切关注草地贪夜蛾成虫何时迁入,提早做好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