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情满武汉 勇战疫魔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20 年4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满武汉 勇战疫魔
——焦煤中央医院四勇士援鄂战“疫”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传胜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兰福旭
  李田净
  张巧珍
  梁 燕
  我市高规格礼遇欢迎16名援鄂勇士归来。
  火线入党合影。
  病区查房。
  病区关闭前合影留念。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那些逆行而上、与死神赛跑的医务工作人员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这其中,来自我市焦煤中央医院的4名援鄂“白衣战士”,在武汉疫区主战场冲锋在前,以命相搏,与4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一道守护住了武汉,为中国全面战“疫”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矿业报》、人民网、《中国煤炭报》、大河网、河南手机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如今,春暖花开,疫情消退,焦煤中央医院援鄂“白衣战士”胜利凯旋,他们援鄂战“疫”的事迹正在怀川大地传颂。

  出征!到武汉去

  舍家报国与疫魔“正面刚”!

  岁末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大地骤然暴发,持续上涨的确诊数字,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危急时刻,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各省市及解放军的多支医疗队闻令而动,驰援武汉。

  2月1日,焦煤中央医院接到紧急通知后,随即在该院吹响了出征武汉的“集结号”。仅半个小时,就有几十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递交了请战书。他们在关键时刻将“小我”融入“大我”,随时准备无私无畏无悔向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区副护士长张巧珍和有着15年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感染疾病科主管护师梁燕,最早报了名。

  “安排我去吧,我是重症医学科专业的,有着十年的重症护理工作经验,而且我还是呼吸治疗师,这对于加速危重病人康复很重要。作为男护士,我还有强健的体格,不容易被感染……”该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兰福旭在请战中毛遂自荐。

  “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还是孩子,现在我长大了,换我来守护这个世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区的主管护师李田净在请战书中如此写道。

  经过医院和各部门认真考量,最终张巧珍、李田净、兰福旭、梁燕4位护理精英参加焦作市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代表该院出征武汉。

  “我兰福旭,我张巧珍,我梁燕、我李田净……”

  “我们是焦煤中央医院人!”

  “我们自愿支援武汉!”

  “武汉,我们来了!”

  时间回拨到2月2日上午10时,一声声激动人心的口号在焦煤中央医院上空久久回荡,这是该院专程为驰援武汉的4名“白衣战士”举办的出征仪式。

  “家里有我在,你放心去吧!你平安归来,家务以后我承包了!”张巧珍的爱人在出征仪式上对张巧珍最真挚的“告白”,令人暖心而动容。

  国有难,必担当。他们原是父母眼中尚未长大的孩子、爱人眼中患难与共的另一半、孩子眼中和蔼可亲的爸妈。一声令下,他们身披白衣铠甲奔赴荆楚,毅然投入这场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刚一到武汉,他们遭遇到的第一道关就是水土不服,尤其是李田净症状更加明显,但是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克服了这一个“拦路虎”。

  第二道就是防护关。他们的防护全套装备包括2个帽子、2个口罩、5层手套、3个鞋套,防护衣、隔离衣各1套,护目镜1个,防护面屏1个。当把所有装备穿戴整齐后,每个人都会大汗淋漓,喘不上气,只能张口呼吸。

  第三道就是心理关。当时在武汉,疫情造成的恐慌远比想象的大,一个接着一个患者被新冠肺炎夺走了生命,病区外常常传来患者亲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们来武汉的第一个班,进入病区我们都特别害怕……”“身处疫区,每个人都会恐惧,当我们面对呼吸困难、痛苦、无助的患者时,心中只有医护人员的职责在支撑着我。”“这是战场,容不得紧张和恐惧,我们必须要斗志昂扬!”在他们的战“疫”日记中,就能看到当时他们的心情。然而,这些惨烈的场景并没有吓退他们,反而激发了他们与疫魔贴身肉搏的斗志。

  决斗!鏖战疫魔

  冒着生命危险拼尽全力救治生命

  他们所在的武汉市同济医院中法新城C7东病区是重症病区,收治的都是从武汉市各个医院转来的重症患者。2月3日开始收治患者,不到一天时间,就来了40多个重症患者,疫情形势十分严峻。

  第一次交接班回到驻地,冲了30分钟的淋浴,没有等头发完全吹干,张巧珍已经睡着了。

  来自重症医学科的兰福旭,还兼职担任呼吸治疗师。由于工作压力大,他夜里经常失眠,每晚都要吃一片安眠药才能入睡。

  战斗在第一线,自我防护必须到位,梁燕头发太长有感染病毒的风险,于是就借了把剪刀,把一头秀发剪了快10厘米,让大家看着十分心疼。

  李田净因为水土不服症状很重,让大家深感揪心,但是她最终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身处武汉,他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前线。由于排班一直在变,他们要比原定计划提前6个小时上班。在进入病区之前,他们要经过5道隔离门。每道门都贴有流程表,穿洗手衣、穿防护服,塑料袋当脚套用胶带固定,戴手套、戴口罩、戴护目镜、戴自制防护屏……每人都要按照流程操作,整个操作下来需要一个小时。同样,从病区出来,5道门,十几次手消毒,最后一步还需要口腔消毒,一步做错,就可能导致感染。“你看看我的防护服穿好了吗?你头发漏出来了,我给你整整……面对疫情,我们彼此性命相托,把防控关交给战友,我只想你能最安全地上战场。”兰福旭在日记中描述,“离开病区也是如此,彼此帮忙,只想你能安全脱离战场。”

  新冠肺炎病情发展很快,医护人员要同时间赛跑,同死神抢夺生命。“14床抢救、除颤、心肺复苏,经过半个小时的抢救,最终还是宣布死亡。”“刚刚接班,06床因为病情恶化,离开了我们。虽然我们尽力了,但还是很遗憾。”……每场战斗,他们都尽最大努力与疫情搏击。

  一个三人间病房里,两个病床的患者两三天内接连去世,第三床的患者心理压力很大。 “我会死吗?”这名年轻的患者不停地发问。当他被搀扶去卫生间回床时,跪下来双手合十感谢我们,并央求一定要救救他,救救他们武汉人。“一个带着防护装置呼吸都困难的护士和一个呼吸也很困难的患者,我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十分困难。为此,我不得不喊话来安慰他。”兰福旭说,“根据病区防感染要求,医护人员要与患者保持1.5米左右的距离,不能正脸面对,且不能进行喊话等一些大动作,这会使口罩及其防护装备产生松动致使感染。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到。”

  “病房里重病人太多了……我们有干不完的工作,对重病人病情巡视观察、吸痰、发口服药;给病人会阴部清洗、换尿垫、擦大便;死亡病人的终末处理,仪器消毒……这些操作都是在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每天换班,汗水都湿透了衣服。”张巧诊说。

  “情况确实如此,病区内患者的基数大,工作期间都是在不停地走,防护服虽不沉,但密闭性较好,走起来的时候不仅笨拙,还容易出汗。”梁燕说,“其实,人在高温或者高湿的环境下,特别容易感觉疲累!但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你来这儿不是抱怨苦累的……”

  让李田净感动的是,当她为一名患者监测体温时,看着她隔着防护服艰难地查看体温表,患者就主动地说:“小姑娘,让我来看吧,你们冒着生命危险来照顾我们,辛苦了。”此刻,她的心里感到非常温暖。

  为了让治疗沟通变得更顺畅,焦煤中央医院4名“白衣战士”学用武汉方言与病患进行沟通,这样能减轻患者的焦虑,让病患更好地配合治疗。“医生、护士技术蛮扎实的,你自个儿莫慌!”也成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C7东区的“最时髦话”。除此之外,他们还创新尝试用手语与患者进行沟通。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在C7东病区成立第17天,病区就不断传出好消息:没有了死亡患者,只有出院的病人,不少患者被治愈出院。2月23日,有一对中年夫妻,双双治愈出院。此前,他们上初中的儿子对父母双双确诊住院特别惊恐。在病区,兰福旭不但护理好这对夫妇,而且还时常通过视频安抚他们的儿子,让无助的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不再担心、害怕。“谢谢你们来武汉帮我们,武汉人忘不了你们!”临走时,夫妻俩拉着兰福旭的手充满感激地说。

  入党!战“疫”前线

  用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

  武汉,是抗击疫情的第一战场,也是催生使命担当的红色热土。

  在武汉病区,他们没有像样的稿纸,却满怀真诚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手册上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力以赴与新冠肺炎病毒奋战到底。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催人奋进。在援鄂的日日夜夜,他们与患者结下了“生死之交”,与疫魔战斗的革命友谊超越了以往任何的医患关系。

  患者的袜子穿得时间长,需要换洗了。他们4个人各自把自己带来的袜子拿出来,凑出20双男女各式的袜子分给患者穿;患者的衣服需要换洗,他们就在河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微信工作群里,看谁与患者的体型相似,就把自己的新衣服拿给他们穿;患者没有拖鞋穿,他们利用工作之余,步行到3公里之外的超市掏钱给患者买。“只要患者有需要,我们就想尽办法去满足他们。”兰福旭说。

  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给予在疫情防控决胜之地的武汉以莫大的信心。

  “习总书记来到武汉,党中央要求我们医务人员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只要疫情不退,我们不会撤离。”梁燕说,“我们把从酒店搜集过来的40多份报纸带到了病区分发给患者,对于年纪大的患者还专门给他们读报纸。对于患者来说,信心很重要,我们把习总书记来到武汉的消息以及党中央的指示,就是一颗定心丸,对鼓舞患者战胜疫魔有很大的帮助。”

  在给患者传递喜讯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收到了一条喜讯——他们四人被批准入党了。

  3月12日,焦煤中央医院4名白衣战士身处武汉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此刻我们是光荣的,也是特殊的,因为我们是在一个特殊的战疫中经过淬炼的共产党员……”在入党仪式上,兰福旭代表该院预备党员发言。

  在他们4人光荣成为共产党员后,纷纷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

  “2020年3月12日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一个永远值得我记住的日子。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不是口号,这是我们的行动……”兰福旭在朋友圈如是说。其实,兰福旭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兼任呼吸治疗师的兰福旭,因理论扎实、业务技术精湛、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3000名护理人员中脱颖而出,代表河南省医疗队入选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护理专家会诊团队,并担任战时呼吸治疗护理专家会诊、肺康复护理专家会诊、静脉治疗专家会诊等多个不同领域护理专家组成员。在前线被称呼为“河南兰老师”的兰福旭,有一股勇猛的钻劲,有一种总不满足的“饥饿精神”。在此次武汉会战中,汇聚了全国医疗界、护理界的大咖。只要有时间,不管多累,兰福旭必定参与危重病例的专家讨论。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经过抗疫战火的洗礼与淬炼,焦煤中央医院4名“白衣战士”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新冠肺炎疫情发起全面冲锋,不破楼兰终不还。

  胜利!不辱使命

  圆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医”无反顾,抗疫到底,焦煤中央医院4名“白衣战士”用53个日日夜夜的“疫”线坚守,终于迎来的胜利的曙光。3月25日,随着3名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转到缓冲病区进行专科治疗,1名患者康复出院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C7东病区正式关闭。当天下午,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病区举办了一场欢送会,以此来感谢河南医疗队舍家报国,奔赴武汉来支援防疫工作。

  “你从人群中走来,身披白色战袍;你毅然转身,选择逆行,从容一笑,义无反顾地冲入那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你守候患者,忘记疲劳。你含泪握拳,牙关紧咬。你为众人抱薪,燃烧生命,把神圣职责和使命一肩来挑……”在欢送会上,《致伟大的你》和《有朋自远方——给河南医疗队的一封信》让他们纷纷掉下了眼泪。

  “忘不了第一次进到病房隔离区,我们懵懂、紧张,甚至有点恐惧。是北大、同济的老师手把手,一对一培训我们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佩戴N95口罩,带我们熟悉隔离病房的布局……”张巧诊说,“C7病区收治病人70人、危重症18人,现大多痊愈出院,患者最大年龄95岁。这是我们齐心协力的结果,战斗的胜利,让大家兴奋、激动、热泪盈眶!”

  在欢送会上,梁燕的心情激动不已。往昔的画面一幅幅、一帧帧在她的脑海里闪过,清晰、深刻。“我们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同时也保证了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倒的誓言。”梁燕说。

  对于兰福旭来说,此次武汉之战,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感触。“在武汉,时刻面对患者的忧虑以及顽强的求生欲,终于明白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也许患者最重要的并不是生命体征的那几个指标,他们需要的是安慰、需要的是亲情……”兰福旭说。

  “现在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是中国。在这次战“役”中,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护士,一名能为国家和人民在危难时尽自己力量的年轻党员,我的内心也是澎湃激昂的!此次若不来武汉参加战斗,我觉得会遗憾终生。”李田净满怀激动地说。

  其实在武汉,留给他们的还有很多感动。他们忘不了,一路之隔的消防勇士得知河南省援鄂医疗队入住酒店后,制作了“武汉热干面感谢河南烩面”等三条横幅欢迎他们,并馈赠了具有武汉特色的鸭脖子,事后还与他们进行隔空对歌;他们忘不了,在酒店附近的居民小区,得知河南省援鄂医疗队入住酒店后,常常给他们挥舞国旗,还不时喊话:“谢谢帮助、加油……”;他们忘不了,上下班途中,市民看到“河南省援鄂医疗队”班车时,纷纷鞠躬致谢;道路值班的交警敬礼致谢;他们更忘不了,全国人民一条心,酒店每个房间到处都是各地捐赠的水果、蔬菜、食品及洗护用品等,数不胜数。这种特殊的礼遇,让他们一辈子都没有感受过。

  “这是人生中最大的经历,我一定把它记录下来。”这是焦煤中央医院4名“白衣战士”共同的心声。此时的他们,成了诗人、散文家,把武汉战“疫”的故事付诸于笔端,在朋友圈里分享那一段刻骨铭心的难忘岁月。

  压题照片:3月30日,焦煤中央医院四勇士乘坐的客机降落在新郑国际机场。他们带着胜利的微笑,挥舞着国旗和院旗向家乡人民问好。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焦煤中央医院提供)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