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方案》要求,从现在起,我省着力把乡村学校校园校舍等“硬环境”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结合起来,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乡镇寄宿制学校,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校舍建设:布局合理,校舍抗震
按照《方案》要求,学校选址条件良好,无自然灾害潜在危险,学生上下学距离适中,路途无明显安全隐患。学校设置规模与当地适龄人口相适应,无大班额。校舍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教室坚固、适用、通风,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自然采光、室内照明和黑板材料符合规范要求,利于学生视力保护。另外,学校要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考虑学生学习生活需求,为学生提供晨读、学习之余小憩的庭院、树林、水池等。
办学条件:寄宿制学校保障学生周周洗澡
办学条件、师资配备达标,其中运动场地、音体美器材、图书、实验仪器配备合格,实现互联网接入、无线上网和日常信息化教学。生活设施实用够用,建有足够的食堂(伙房)、水冲厕所、饮水等设施设备,食堂实现“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上学期间能供应开水。寄宿制学校建有足够的宿舍、浴室,宿舍楼内洗漱卫浴设施配备齐全、使用方便,浴室能保障学生洗浴“周周洗”。配有必要的采暖或消暑设备、教师休息室,为路远教师提供周转房或交通保障措施。
教育教学:“五育”并举,因材施教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配齐必要师资。有健全的教学管理规程,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质量要求。突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保障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体活动。重视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
文化建设: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健康向上,注重挖掘和传承学校文化传统,创造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精心设计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合理利用墙壁、走廊、过道等空间,用于校园文化宣传展示。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相处融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没有校园欺凌现象。有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机制,建立辍学返校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工会等组织关爱特殊困难教师。学校与农村社区、生态、人文充分融合,统筹乡土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利用学校资源和志愿活动服务周边社区,定期举办校园开放和共建等活动,密切学校、家长、社区三方联系。
校园管理:寄宿制学校建有学生应急就医机制
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防范灾害演练。寄宿制学校有健全的宿舍管理制度和学生应急就医机制,实现24小时专人值守,宿舍环境清洁卫生,学生被褥、洗漱用品、生活物品摆放整洁有序,按时通风、消毒,窗明几净,布置舒适温馨。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严格落实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合理搭配膳食营养,确保食品饮水安全。建立校园管理服务质量的反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
根据《方案》安排,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为启动实施阶段,各地要结合实际制订建设计划,列出本地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为全面推进阶段,各地要按照“以县为主、统筹实施、特色鲜明、全面覆盖”的工作原则,有计划地推进,逐步把每所乡村学校建成符合要求的温馨校园。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为总结提升阶段,要实现全省乡村学校温馨校园建设全覆盖,作好全面总结,巩固创建工作成果,形成乡村温馨校园建设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丁 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