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基础支撑在基层,村和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道防线,是战“疫”的主战场,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前沿的防线。能不能在村和社区构筑起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决定着抗疫斗争的成败。
地处我市城区西部的中站区府城街道,辖区非中心城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基层治理任务繁重。“无论‘四城联创’还是疫情防控,治理好基层的关键,在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让大家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创建成果的享有者。”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金晨露说。
面对我市去年将该街道12个村纳入“四城联创”范围且按城区创建标准考核和今年的疫情大考,该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党工委统揽指挥,创新将“四城联创”、疫情防控与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相融互促,通过两项工作促进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文明户、文明户联系群众,实行网格化排查、精细化服务、信息化宣传的“三联三化”基层治理模式,并且依托“三联”和成熟的网格化管理机制,织密防空网、保障网、监管网、物资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基本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标。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四城联创”中,该街道党工委开展了“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党员红马甲红遍全府城”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12支“红马甲”党员服务队,下设48个服务小组,开展了500余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了党建与中心工作交汇融合、双向提升的良好格局。疫情发生后,该街道党工委在疫情防控一线成立了16个临时党支部、13个党员先锋队,300余名党员参与疫情防控。
基层社会治理,群众永远是主体。基础条件差的府城街道集思广益、因地制宜,以评选卫生文明户为抓手,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的积极性。去年,街道共举办6次卫生文明户评选活动,卫生文明户从最初的50户逐步发展到1300户,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局面。
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做好基层一线的网格化管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街道以村为基础,按照“任务相当、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将辖区12个村按区域划分为62个网格管理小组,形成“一网三格”管理机制;300余名党员、186名网格员“入网、入格、入家庭”,开展地毯式排查、无缝隙搜索,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依托“三联”和网格化管理,该街道创新提出“四网同织”,通过实行“双路条”“三统一”“外返焦”“内循环”等举措,织密了“防控网”“保障网”“监管网”“物资网”。
“双路条”实施固防线。为加强对进出村人员的有效监管,该街道推出了“双路条”制度,为相关人员发放“出门条”,外出人员回村时要拿“回执条”或“回函”。“双路条”制度的实施,助该街道实现了“切割分割、区块管控”的管理目标。
“一对一”织密监管网。对申请返乡者,该街道实行包村领导和村干部“一对一”负责制,采取“外防+内控”措施,重点对39名湖北返乡人员进行居家监管,跟踪监测体温,提供日常服务。
“统购销”上门暖民心。为保障群众居家期间的生活物资需求,该街道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62个网格的包村干部、两委成员、党员志愿者成为村民的“管家”,利用微信、电话对村民所需物资进行统计,并统一采购、原价分销,有效降低了群众外出几率。
“内循环”自给又自足。疫情防控期间,物流不畅,该街道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农业优势,打造辖区自产自销平台;成立物资保障组,负责统计、采购、调配、销售府城村、启心村、店后村的蔬菜,北朱村加工的面粉、油等生活必需品,保证本辖区居民自给自足。北朱村党总支还开展了“抗击疫情,爱心捐赠‘兄弟村’84消毒液”活动,体现了守望相助的良好传统,增进了各党支部之间的友谊,实现了“兄弟支部”联手防疫守护家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