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温县采访时,遇见了温县人大代表黄新占,他向记者介绍了温县黄庄镇群星豫剧团的情况。这是一个全部由农民组成的业余豫剧团,自2004年成立以来,这个农民豫剧团坚守农村文化阵地,为农民唱戏。去年,该豫剧团还自导自演了一部大型豫剧原创现代戏《春到黄河滩》,在温县很受欢迎。
一个农民业余豫剧团基层唱戏16年,这在我市并不多见。而在戏曲市场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小剧团敢于难中求成排大戏,亮出大风范,更应点赞。
于是,记者找到了该豫剧团团长王俊青。在王俊青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了这个小剧团背后的大梦想。
好唱!他们自发组团排戏。
2004年,温县黄庄镇举办戏迷擂台赛。戏罢,许多戏迷仍意犹未尽,他们决定组团,自己排戏。这就是最初的群星豫剧团。
没有工资,想唱就来。就凭“好唱”,这个豫剧团开始唱响当地。
“那时候,农民的文化生活可没有现在丰富。我记得,2004年群星豫剧团成立的时候,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的机会不多,这就给了群星豫剧团很大的表现空间。”王俊青说。
群星豫剧团一开嗓,便吸引了周边群众。他们表演的内容主要为《抬花轿》《三哭殿》《桃花庵》《打金枝》《泪洒相思地》《五世请缨》等传统剧目。当时还是团里骨干演员的王俊青多次获得市、县级戏曲大赛擂主。
可以说,十几年前,群星豫剧团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网络、手机等信息产业发展,群星豫剧团一度陷入无戏可唱的境地。
王俊青说:“当时豫剧团成立的时候,大家仅凭一腔热情,不管赚多赚少,月月有戏唱,就很满足。可时间一长,加上效益不好,许多豫剧团成员纷纷选择离队。”
2012年,王俊青走马上任。此时,连个固定场所都没有的群星豫剧团遭遇发展“拐点”。
能领千军万马,不领吹吹打打。面对困境,刚刚上任的王俊青陷入了沉思。可此时已成立了8年的群星豫剧团不能说散就散。
顺时而为,向阳而生,或可博得生机。
从2012年开始,群星豫剧团开始不断排演现代豫剧小戏,如《局长请客》《称娘称妈》《好村长》等,深受群众喜爱。
近些年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响应民意,积极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
此时的群星豫剧团“熬”出了希望。该豫剧团积极参加各类展演,开展送戏曲进校园、进养老院活动,每年对外演出60余场。2017年,在温县文旅部门大力支持下,这个农民豫剧团终于取得了营业性演出证,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
人一旦有了梦想,便只顾风雨兼程。
“俺就是想不明白,为啥要干这出力不讨好的事儿!”
“对,俺也想不明白,就咱们这水平,还排大戏!”
“是啊,咱们年年赚点小钱花花不是挺好的嘛。”
这是2019年年初,在决定是否排演《春到黄河滩》时,许多群星豫剧团成员的议论。可若止步不前,群星剧团必重走老路!
梦想与现实之间,隔着一个“闯”字。而对于一个急于闯出新天地的农民剧团来说,谈何容易!
四处化缘求赞助,他们的朴素梦想感动了许多人。张平,是一位在外工作的温县老乡,2018年刚刚退休回家。当他得知豫剧团困难时,便主动担当舞美设计任务,还出资180万元购买了整套顶尖级录音音响设备,免费提供给群星豫剧团使用。温县县委宣传部对此也高度重视,从剧本策划、演员培训等方面,支持该豫剧团发展。
5个多月后,大戏出炉。由群星豫剧团排演的《春到黄河滩》讲述了温县派驻村第一书记陈金凤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精准扶贫,把昔日的黄沙滩改变成产业兴旺、乡村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故事。
“黄沙岗哟,黄河滩,今日变成了金银滩,改革春风吹得好,精准扶贫暖人间……”且听且看,一幅脱贫攻坚的美好画卷在温县黄河滩徐徐展开……
2019年9月23日,这出由农民豫剧团自导自演的大型豫剧原创现代戏《春到黄河滩》正式公演,以农民特有的热烈、淳朴与挚诚,共庆丰收节,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温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场观看,对该戏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春到黄河滩》剧本仍在修改中,演员表演仍有上升空间,农民豫剧团的梦想还在继续。但,只要向阳而生,梦想的阳光终究会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