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嘉应观乡东营村年近七旬的村民荆小银和王小丑老伴俩疫情期间成了网红。这是为何?
原来,疫情发生后,夫妻俩义无反顾地将多年来打工、卖粮,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5万元倾囊捐赠给了武陟县慈善协会、嘉应观乡慈善协会和东营村慈善工作站,用于抗击疫情。夫妻俩的善举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点赞。
灾疫无情,人间有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武陟,奉献爱心的不仅有荆小银、王小丑夫妇,从爱心企业到个体工商户,从党政机关到社会群众团体,从党员干部到社会各界群众,从在外乡贤到海外学子,从捐赠特殊党费的离退休干部到捐出压岁钱的儿童少年,还有广大爱心网友。在该县,每天都有凡人善举,县、乡慈善协会和红十字会每天都能收到大家的爱心捐赠和感动。
来自武陟县有关方面的信息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全县已募集善款1787.6万元。其中,仅县慈善协会就收到捐赠款物合计价值644.71万元,为该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力支持。
不仅如此,在武陟县采访时还有一组“慈善数据”令记者眼前一亮:2019年,武陟县利用“腾讯99公益日”开展网络募捐,参与者达17.4万人次,募集资金1888.7万元,创全国县级参与人数、募捐额度“双第一”,省慈善总会还在该县召开了慈善网络募捐表彰现场会。
2016年以来,武陟县已累计募集各类善款9000余万元,救助各类困难对象10万余人次,连续四届荣获中华慈善奖,是实实在在的慈善之城。
探秘这座慈善之城的硬品牌、软实力,记者欣喜地发现,这里不仅有一大批积极向善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还有上善若水、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更有善谋善为、善思善行的运行机制。
构建慈善培育的“温室机制”。该县把慈善事业纳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构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实施慈善工程,探索和实施了“政府补贴+社会捐助+慈善帮扶+个人参与”农村养老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347个村街的村级慈善工作站全覆盖,实现“慈善进基层,救助不出村”的工作目标。在全县建成慈善文化广场106个、老年乐龄之家36所,建设慈善孝道文化宣传长廊1000余处,开通武陟慈善公益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在电视台开播了《善行武陟》栏目,县、乡镇每年都要举行慈善表彰晚会,慈善文化已融入到全县社会各层面,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已经成为搞好基层治理的巨大推动力。
构建关爱困难群体的“雪炭机制”。为持续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实现慈善扶贫和基层治理的有机衔接,武陟县以慈善项目为引领,创新实施了“慈善+医疗”“慈善+助学”“慈善+托养”“慈善+扶志”“慈善+救助”“慈善+产业”模式,尤其采用“慈善组织出资、产业成果共享”的合作经营方式,将慈善资金注入扶贫产业基地,增强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大封镇将30万元慈善资金投入到食用菌种植基地,采取送股权、保分红,送岗位、保薪酬的“两送两保”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詹店镇从慈善资金中拿出50万元入股汇金企业,实行了“抵押保本,定额分红”,每季度收益1.2万元,带动14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构建慈善资金规范使用的“阳光机制”。慈善资金只有“阳光”运行、规范使用,才能提升公信力,确保惠及大众。武陟县创新实施“3+1”资金监督公开管理模式,即在募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公开,年终审计监督公开,严把廉政风险防控点,打造廉洁“阳光”公信慈善;先后出台了《武陟县慈善资金管理办法》《武陟县农村慈善帮扶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
构建慈善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互促进的“双桨机制”。该县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以慈善事业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慈善事业发展;通过大力宣扬爱心善举,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树立标杆,通过大力建设慈善幸福院,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搭建新载体;开展系列救助活动,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新渠道。在慈善工作的引领下,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全县基层治理出现了“以善为美、以孝为先”的生动局面,向美尚善蔚然成风。
构建回报慈善人的“反哺机制”。通过帮助慈善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引导慈善人将慈善理念融入经营管理,为慈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等举措,让行善人有影响、有地位、有回报,让慈善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正能量。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热心公益事业,多次为慈善事业捐款,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知名度。在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引导下,该公司把慈善理念运用到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每月向每名员工发放200元慈善金,增强了员工的慈善意识,激发了爱企爱岗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在同行业企业员工跳槽现象普遍的情况下,该企业近年来员工队伍十分稳定,业务水平持续提升,公司业绩表现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