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9版:聚变2020产业集聚区巡展·中站区站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由“创建”到创新发展的裂变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版面导航    
2020 年4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创建”到创新发展的裂变
——中站区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巡礼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平带队到风神轮胎调研。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带队在龙蟒佰利联观摩。
  龙蟒佰利联科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风神轮胎生产车间。
  奋安铝业员工紧张忙碌地生产。
  宝武物流园效果图。
  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
  多氟多新能源基地。
 
   

  核心提示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平在全市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工作推进会上指出,导向正则方向明。实践证明,把建设产业集聚区作为带动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正确、有效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省委精神、符合焦作发展实际,必须持之以恒向前推进。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要求立足发展阶段、坚持问题导向,以二次创业为抓手,以“归零”“重启”的心态,拿出创业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坚持“五化”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的转折点,中站区科学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二次创业为契机,以集群培育、科技创新、智能智慧、绿色集约、转型提升为目标,推动产业集聚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带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在4月18日举行的全市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观摩评价活动中,中站区位列城区组第一;今年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居全市第一位。

  四月的中站,春意盎然,繁花似锦。龙蟒佰利联新投入使用国际一流的科创中心掩映在太行山郁郁葱葱的草木之间,生动诠释了该公司“把科研人员捧在最高处”的发展理念;透过智慧园区驾驶舱显示大屏,园区企业安全、环保、能源、生产等情况一目了然;奋安铝业员工正在紧张有序加紧生产、集越纳米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一个创新、智慧、绿色、高效的产业园区呼之欲出,迸发出了强劲的动力、智力、活力、张力!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产业集聚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以‘四提’‘三改’‘两融合’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实现由‘创建’到创新发展,由粗放型到高质量发展。”中站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红兵说。

  坚持集群集聚,提升产业能级

  该集聚区围绕做强做大现代化工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以延链补链为关键,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氟锂材料、钛锆材料、绿色化工、汽车零部件等高专精产业集群,持续提升产业能级。

  培育发展专精集群。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对接省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做强做大现代化工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集群配套,着力打造以钛锆材料为核心的精细化工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以高端轮胎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以氟锂材料为核心的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2019年焦作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完成营收338.7亿元,其中中站产业集聚区完成营收262.2亿元。

  规划建设特色园区。调整优化集聚区空间规划,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围绕核心产业链推动关联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重点规划建设了以佰利联为核心的钛锆产业园、以多氟多为核心的氟基功能新材料暨新能源产业园、以风神和倍耐力为核心的高端轮胎产业园、以三木集团为核心的中原绿色环保涂料产业园、以奋安铝业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园、以开元化工为核心的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组团式发展的格局。

  持续开展链式招商。研究制订了全员招商实施方案,编制了分区域链式招商路线图,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招商补链延链,变来者不拒为择优选优。先后引进宏大化工双氧水、新景科技乙烯基醚、黎明化工蒽醌等产业链项目30个,总投资77.2亿元,为集群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突出“项目为王”理念。2019年重点实施氯化法钛白粉、锂离子电池、工程子午胎等产业集群项目12个,完成投资32.6亿元。2020年将重点实施以十大工业项目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56个,总投资280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1.5亿元。

  注重绿色智造,促进提质增效

  该集聚区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持续深化以智能化改造为重点的“三大改造”,推动产业不断提质增效。

  先行打造智慧园区。加快建设省级智慧园区试点,争取上级补助资金900万元,建设了智慧政务、智慧用电、智能监控、能耗监测等智能服务模块,有效提升了园区智能化管理水平。

  加速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先后建成智能工厂1家、智能车间1个,多氟多新能源公司被评为河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持续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企业对标贯标行动,去年以来,新培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8家、对标企业18家,多氟多被确定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有序推进绿色改造。聘请清华大学专家高质量编制了化工园区循环发展规划,谋划了6条循环产业链条,为园区循环发展、减排减量奠定了基础。利用创建国家级循环园区试点政策,申报实施了佰利联铁系颜料、爱尔福克净水剂、荣佳钪业氧化钪等循环化改造项目6个(目前已到位省财政补助资金1705万元),促进了企业间资源综合利用。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提标改造,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实施佰利联高盐废水深度处理等绿色改造项目,佰利联新材料公司被评为国家绿色工厂。

  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修订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培育创新企业、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成功入选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去年以来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省“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3家,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

  创建循环经济,实现节约高效

  该集聚区以创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编制《现代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园区为平台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推动企业小循环。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实施工艺改造,实现变废为宝,有效降低成本。如佰利联采取多产品联产及30余项具体的技术创新,对传统的硫酸法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系统改造,配套建设了硫黄制酸、氧化铁黑、氧化钪等生产系统,使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形成了绿色可持续的完整产业链。其中,生产钛白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净化处理转化为中水,实现了循环使用;产生的废气(热)经过梯级利用技术,为自身发展和周边企业提供热源;产生的黄泥废料用于制取钛石膏,生产石膏砖,真正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助推产业间中循环。推动企业间产品互为原料、互为产品,打造完整产业循环链条。如围绕开元化工氯碱产品,谋划实施了氯化石蜡、净水剂等项目,其中开元化工的副产品液氯提供给华德瑞公司用于生产氯化石蜡。华德瑞公司在生产氯化石蜡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盐酸又通过管道输送给爱尔福克公司用于生产净水剂,爱尔福克生产的净水剂供应给污水处理厂用于净化水质,有效减少了废物排放,降低了运输成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条。

  实现园区大循环。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促进园区间的产业协作,构建产业大循环格局。如引导多氟多公司以六氟磷酸锂为突破口,实施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和电机电控等项目,建立了动力锂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整车制造的研究开发体系,形成了“以新材料体系为支撑、以新能源汽车为引领、以电动汽车动力总成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下步将引进相关涂料企业生产优质车用漆,与风神轮胎、倍耐力生产的高档乘用轿车胎,奋安铝业生产的高端车用铝合金型材结合,最终将形成年产30万套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实现氟化工园区、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园区、风神汽车零部件园区、中原绿色环保涂料园区等专业园区之间的大循环。

  高效用地供地,破解要素瓶颈

  该集聚区聚焦土地这个核心要素,多措并举提高供地效率,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重要保障。

  加快推进整村搬迁。举全区之力实施集聚区整村征迁,建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安置小区,新完成拆迁600个院900余户,拆除“双违”建筑、养殖场等30余处,腾出项目用地200公顷,收储征收土地99.4公顷。

  积极盘活低效用地。支持企业利用既有土地实施技术改造,多氟多、佰利联利用原有土地厂房就地转产,建设了新产品生产线,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研究制定了《园区企业退出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等手段,加快清理集聚区内僵尸企业。目前,已列入低效用地整治企业8家,其中慧诚化工已启动破产清算程序。

  创新土地收储模式。积极探索园区土地连片集中收储模式,谋划实施了总投资6亿元的集聚区科技孵化园项目,获批专项债券资金4亿元,拟集中收储土地40公顷,为下一步实现项目拎包入驻创造条件。同时,还在申报5个土地集中收储项目,其中投资12.89亿元的集聚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投资6.14亿元的中原绿色环保涂料产业园2个项目资料已上报,待评审反馈;总部经济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氢能源综合利用3个项目正在编制可研和规划。

  创新管理机制,保障良性发展

  该集聚区借鉴外地园区管理经验,针对集聚区运行特点,创新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园区良性规范发展。

  开展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定出台中站区产业集聚区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每年对企业进行动态分类评价,认定优先发展类(A类)企业19家、鼓励提升类(B类)企业59家、倒逼转型类企业(C类)9家。在此基础上,配套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引导园区企业自主转型、梯次提升。

  建立完善人才引育机制。认真落实“1+6”人才政策体系,依托院士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相关人才储备库和专家顾问团。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设施,鼓励引导企业建设人才公寓,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去年以来新引进各类人才200余人,其中硕士及副高36人、博士及正高4人。

  探索园区封闭管理机制。考虑到化工园区的特殊性,借鉴外地工业园区封闭管理经验,研究制订了化工园区封闭化管理实施方案,拟在化工园区主要出入口设置智能化门禁系统,对进出园区车辆进行智能化管理,确保园区安全可控。

  完善安全应急体系。设立集聚区安全生产监管部,指导多氟多、佰利联建立了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开展了集聚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价和安全容量评估,督促化工企业全部建立了风险隐患双预控体系,提升了园区安全管理水平。

  优化软硬环境,提升服务效能

  该区对标先进产业集聚区,同步提升软硬件环境,园区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在实现经四路全线贯通的基础上,重点实施经三路整修、纬三路和经二北路新建、纬二路东延等工程,进一步完善集聚区路网体系。加快推进园区雨污水管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建设,启动建设中站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推动园区设施与城区管网互联互通,全面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制订了《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组建了项目手续服务中心,全面推行 “三个一”“两不见面”、容缺办理和企业“首席服务官”等制度,建立企业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健全问题受理、协调转办、跟踪督办的闭环服务机制,打通了企业服务的绿色通道。

  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利用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协助29家企业获得信贷支持60余亿元。依托辖区富多多、亿利两家小贷公司,先期注入启动资金2亿元,成立了中站区应急转贷平台,缓解了中小企业临时融资难题。发挥焦作和祺企业管理公司作用,为园区企业提供管理、资金等综合咨询服务。引导企业有序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鑫诚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程序。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集聚区与特色商业区联动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在建成中国宝武综合物流园一期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二期工程,降低企业发展物流成本;加快建设西部工业原料城,创新发展展厅经济、仓储经济,降低工业企业采购成本。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法律服务、工业设计、投融资服务等专业性服务,为工业发展提供综合性、多样化服务。

  先后被评为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省优秀产业集聚区、省级出口化工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成功入选国家级循环发展试点园区、国家第三批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园区、河南省首批智能化建设试点园区……回望过去,中站区产业集聚区光环闪耀;看今朝,中站区产业集聚区增长有速度、有质量,发展有活力、有动力,在二次创业的征程上,正勇往直前,阔步前行。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市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坚持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在正确的道路上做好正确的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谱写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新篇章。”中站区委书记董红倜说。

  本报记者 马允安/文

  本报通讯员 许来伟 牛建锋/图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