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解剖学上来说,中医三焦一直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脏腑。但是,对于中医临床学来说,三焦始终是五脏六腑辩证论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那么,三焦的位置到底在哪里?昨日,记者专门走访了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军锋。他告诉记者,中医把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把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称为六腑,合称脏腑。简单来说,五脏为实心的,六腑为空心的。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就曾指出:“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说到三焦的具体位置,张军锋解释,三焦位置虽有争议,但大致上还是认定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另外,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自古至今基本还是一致的,都认为三焦是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人体水谷精微物质,特别是水液的。《难经》中就记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灵兰秘典论》中也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更是表明了水谷特别是水液的通行必须以三焦为通道。另外,《灵枢·营卫生会》中也对三焦有具体描述,说“上焦如雾”,表示上焦主宣发输布,水谷精微犹如雾露弥漫之状,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中焦如沤”,表示中焦的脾胃能腐熟消化吸收水谷,使营养物质化生营血;“下焦如渎”,表示下焦就是人体糟粕向外排协的通道。
最后,张军锋强调,五脏之间需要相互联系,并不断运转养分、水液以及气等。三焦恰恰就承担着这些作用。而三焦中,中焦不通危害最为明显。中焦不通就意味着脾胃不和,脾胃出了毛病,气血无法向上输送到心肺,代谢物无法向下抵达肾、膀胱等,整个脏腑之间的上下不通也就由此形成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寒热交替,或是内热外寒,或是上热下寒。临床上,许多慢性病、怪病都与三焦不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