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读者称,在艾灸治疗后一直嗜睡,有人告诉她这是“瞑眩反应”。她听了感觉很神秘,也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治疗。为此,记者走访了市中医院肺肾糖尿病科主任张春雷。他告诉记者,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里面有“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的说法,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药,没有出现不舒服的反应,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也有关于瞑眩的条文。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总之,所谓的瞑眩,只是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自我排毒、排病和调节反应,属于正常现象。
张春雷进一步解释,不仅仅是艾灸,汤药、针刺等治疗方法也会出现瞑眩反应;而同一种治疗方法,因为疾病、体质的不同,患者的反应也会不同。比如艾灸后,一些人就会出现嗜睡、亢奋、上火和皮肤发痒等不同症状。不过,在中医长久的临床实践中,也摸索出一些治疗过程出现瞑眩反应特点,并且越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反应的概率和程度就会越大。像皮肤出现小红肿、小红块、风疹块或溃烂、流水、脱皮、瘙痒等,就可能是毒素排泄的过程;肌肉出现各种疼痛,或者颈椎、腰椎、手足及其他意想不到的部位出现酸、胀、刺痛等,就可能是活血化瘀治疗后的正常反应;通常贫血、气虚、痰湿较重的人群和“三高”人群在经过中医治疗后,就可能出现眩晕,这是调理后血流加快而血管收缩能力跟不上的反应;口腔溃疡,则是人体的热、火、毒向外排泄时,在口腔内的一个集中反应;流鼻血、月经不停、便血、尿血等这类流血反应,则可能是患者本身血管硬化、萎缩,或者本身胆胃上逆体质较重,以及脾、肝、肾功能不好等,在中药调理后的正常表现;手、脚、身体浮肿,通常是糖尿病、肾病、膀胱病、心脏病、胰腺等相关疾病患者,在调理后身体排泄加快了,自身器官组织、修复、消化能力跟不上的表现。当然,口干、舌噪、尿频、放屁多、耳鸣、心慌、胸闷、贪睡、眼屎多、眼红肿、眼疼、咳嗽、痰多、青春痘加剧、尿臭、尿的泡沫多、腹泻或血脂、血糖、血压升高,以及体重增加或减少等,都可能是治疗后的正常反应。
最后,张春雷特别强调,瞑眩反应之所以鲜少提及,是因为在中医的临床治疗中,患者出现一些反应是正常现象,医生恰恰是通过这种反应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向、是否需要更换药方、是否需要改变药量等,无须刻意提及。总之,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一些异常反应,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不要自己盲目下结论,并以此判定是否需要继续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