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论语》里的开篇之语,也是《学而》的第一句,相信不少读者甚至孩童都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地说出个一二三来。
一个人学习了知识后经常复习或者使用,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对个人而言,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而时习之,是一个人的自修。8小时工作或学习之外的时间,你是否自修?一年、两年、三年……虽然每天只是花一点点时间看书学习,可长期坚持下来,由一定数量渺小的学习积累而成的成果会让你惊喜,让周边人惊叹!看看“滴水穿石”,就知道其带来的震憾让人不容小觑。
最近,我正在读《论语》。厚厚的两本书,其实我早就买来了,因为心里早就打算好好读读这部流传至今的经典了。可是看着那么厚的书,也只是心里想想,迟迟没有付诸行动。为督促自己能迟续不间断地读下去,自己要求:每天一小节或几小节,读书记笔记,并且每天将当天读书内容发微信朋友圈。就这样,每天不过也就是短短的二三十分钟的读书时间,不知不觉中,100多天过去了,厚厚的一本书已经读完了,想来真是有些不可思议,为自己欢呼一把。而我,还在继续乐此不疲地读着这部《论语》下部。在此过程中,我知道了快乐、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状态;抱着终身成长的心态,在一点一滴中学习,体会其中的乐趣。
想想真是懊悔,自从离开学校,除了工作的8小时外,其他时间都在虚度、在荒废,并以种种理由找借口“工作太忙了,顾不上”“成家了,有孩子了,还得照顾孩子,精力有限”诸如此类,以致于现在的我明显感觉到与时代脱轨、与社会脱节,遇到事情往往力不从心。因为学习断了档,我现在自食其果!
“君子求诸己”。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选择拿着书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你也可以丢弃书本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得过且过的潇洒者。不要以这样那样的借口给自己开脱,因为怎么做、如何做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即使每天学习一点点,20年的时间,那得是多大一笔财富啊。可20年的人生,就这样在蹉跎浪费中虚度了。还好,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学而时习之”。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着手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要么被现实打击,要么缺少时间,原本计划就不了了之。也就是为什么我每天坚持发微信朋友圈的原因,是督促也是监督。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这个发展中的社会。学习,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不管你做什么,都需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孔子说,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不要想着一步到位,“学而时习之”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学习塑造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读什么书、学习什么内容,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举个例子。曾经,“我为什么不快乐”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为什么呢?为了手头拮据而苦恼,因为手头没钱,造成很多事情不能做,所以没有什么事值得我快乐,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幸福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同样道理,能够活得快乐轻松,这也是一种能力。快乐不会受到外在物质条件的影响,快乐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东西。
这就是读书带给我的,让我重新审视“快乐”这一定义,如不是读书,或许还深陷在“因为手头拮据,所以我不快乐”的陷阱里不能自拔呢。意识到这一点,如今一身轻松的我正在偷着乐呢,因为我在学习,所以我在成长。
开始吧,伙伴们,学习起来吧!不开始,怎么能断定自己做不到。这个思想,也是我从《论语》中“偷”来的。还没有尝试,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去,就给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放弃吗?有志者事竟成。一件事能不能做到,无关其他,就看你愿不愿意全心投入,付出足够的努力。
肯定会有人这么说:“多年来已经没有再看书学习的习惯了,有这时间真不如拿起手机刷几个抖音来得轻松愉快。”回答是肯定的,刷抖音不用费脑子。但是除了当时刷抖音时乐呵一下外,能带来哪些价值和改变?改变是不易的,毕竟有些习惯已经坚持多年;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惰性、局限等作斗争。改变是艰难的,但没有人说它不值得。何况,你我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是吗?
“知之者”,是普通的学习者;“好之者”,是努力的学习者;“乐之者”,是享受的学习者。这句话也是我从《论语》中学到的,成为“乐之者”,享受学习的过程,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读后,感慨颇深,很清楚知道自己不是“乐之者”,甚至连“好之者”也不够格。但我已经明白,即使现在成不了“乐之者”,最起码可以做一个普通的学习者,去体现学习带给自己的常识、眼界和突然的豁然开朗。
人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至。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当一个人手不释卷的时候,享受纯粹求知的乐趣,自会安静沉着,定会自有力量。从“学而时习之”开始,从一个普通的学习者开始,做一个纷繁时代的明白人,做一个可爱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