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表现在言语上迟缓,行动上勤敏。”
【评析】
(1)讷:指言语迟钝。
本章秉承前两章,说明君子修身的方法在于少说多做。
夫子晚年评选弟子中的“四科十哲”,其中德行科独占四席,分别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这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表面上不善言谈,甚至还显得有些木讷,但他们是夫子最为倚重的弟子。
夫子求仁重在德性,不主张夸夸其谈,言不由衷。《学而·第一》篇里,他说“巧言令色,鲜以仁。”花言巧语,容色伪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而如果据此认为夫子只喜欢有德行、不爱说的弟子,这种理解难免偏颇,比如言语科的宰我、子贡,都是能言善辩的高手,也深得夫子的器重。他所提出的“君子欲讷于言”,关键在于这个“欲”字,不是天生木讷,而是担心言多必失,才会审时度势,保持谨慎。《为政·第二》篇里,子张询问做官的方法。夫子告诉他:“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聆听,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保留不言,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发表意见。这样便可把握方向,找出症结,切中时弊,一语中的。《雍也·第五》篇里,有人评论弟子冉雍:“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夫子听到后说:“焉用佞?”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依靠利口巧辞与人对辩,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厌恶。而就是这个在别人看来不善言辞的冉雍,后来做了季氏私邑的长官,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后被夫子高度评价为“雍也可使南面。”
纵观夫子一生,弟子三千,“有教无类”。当年他以相礼的身份代表鲁国与齐国在夹谷会盟,临危不惧,雄辩滔滔,一人可抵数万雄兵。这些都充分表明夫子具有杰出的语言艺术,然而在口才方面他却有着自己的原则,即好钢用在刀刃上,好话讲在关键处。《乡党·第十》篇记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夫子在邻里乡下,态度恭谦而拘谨,似不会讲话的样子。可到了宗庙朝堂,他却条理清晰,言语流畅,看来只是谨慎罢了。
(第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