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工作大半辈子走南闯北,《焦作日报》随我浪迹天涯,是我的良师益友。
1968年2月,我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离开家乡与战友一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四海为家,栉风沐雨,在没有路的深山老林、高山峻岭中修筑钢铁大道,往往是工程结束,甚至来不及看一下通车典礼盛况,我们就又奔赴新的工地。1984年百万大裁军,我和铁道兵战友集体兵转工并入铁道部,成为国家特大型建设施工企业。我们的生活仍然是“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江南稻花香”“离开茫茫大漠滩,又踏东海万顷浪”。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兵转工,我的生活始终和《焦作日报》保持着联系。
在部队时,每次返乡探亲,归队时我都要带上几份《焦作日报》与战友分享,让他们通过《焦作日报》了解我的家乡。兵转工后,我也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先在中铁十五局二公司任宣传部长,后到项目部任党委书记、指挥长。由于特别喜欢《焦作日报》《焦作晚报》,我到工地任职后,每次从家乡回工地时,总要带上十几甚至几十份《焦作日报》和《焦作晚报》。旅途中,为了打发时间,我经常在火车上、汽车上阅读,往往会吸引周围人的目光。报纸带到项目部,就挂在会议室的报架上方便大家阅读,有的人还悄悄把报纸取走带回队里与员工分享。驻地领导和群众到项目部办事,在会议室谈工作或闲聊时,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走近报架翻看报纸,尤其是看到《焦作日报》《焦作晚报》时,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喜。他们人在异地他乡,却能在家乡的报纸上了解焦作的改革发展和巨大变化,知道了家乡的云台山如诗如画的美景,知道了四大怀药、太极圣地等。有几批当地领导和群众,就是通过我们项目部同志介绍来我市旅游的。通过报纸这个窗口,扩大了我市的知名度。云南东川原为地级市,我们在修东川铁路支线时,与《东川报》一位李姓总编结下友谊,他在我们工地看到《焦作日报》后,总会拿走一份,说是让他们报社的人员看看,很有学习价值。在石林县修建南昆铁路时,县领导在我们指挥部多次看《焦作日报》,并夸赞报纸办得好,办得活,有特色,是份好报纸。十多年里,《焦作日报》《焦作晚报》这位良师益友先后陪我乘飞机、坐火车,到过北京、河北、山西、山东、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福建、四川、重庆等省市多个项目工地,每到一地,凡能读到我随身携带的报纸,都会给出高度评价与赞扬。
为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应广大干部职工要求,我每年都要征订30多份《焦作日报》,分发到机关各科室和直属单位,有时也组专版并加印,发至在全国各地的下属段、队、班组,对员工起到了教育和鼓励作用,也使企业员工从中获得了家乡的信息,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许多同志拿起笔来为党报写稿,开展互动。我也多次被焦作日报社评为通讯报道先进个人,并被聘为特约通讯员、市新闻协会理事。
2015年,我退休后自费订阅了《焦作日报》《焦作晚报》,每天在家就可以享受到送报上门的待遇,收藏报纸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报纸也越来越多,市里的房子太小放不下,我就把它们转移到乡下老家保存,如今已经收藏了五六年,那些报纸摞起来有一人多高。
有人说我是“读报迷”,我也非常享受这个称谓,自认为没什么不好,说明我爱学习,活到老学到老。2020年,我被焦作日报社评为金牌读者,受到报社领导的表扬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