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周末·读者俱乐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与萨马兰奇先生的一次邂逅
老年记者团给了我快乐
梦 境
我的红薯情结
我的高小时代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萨马兰奇先生的一次邂逅
本报老年记者 段家模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进入倒计时,28年前,我与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一次邂逅时时浮现在眼前,他那和蔼可亲、优雅随和的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时光追溯到1993年,当时,我在焦作某电缆厂工作,分管设备、制造安装,因工作需要,我厂从诺基亚公司引进一套光纤光缆设备,为了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当年11月份,我和技术人员一行十人前往瑞士诺基亚公司总部考察学习,为时15天。在瑞士学习的日子里,我们住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总部附近。一天,工作之余,我们一行怀着对奥林匹克精神无比崇敬的心情,相约前往奥林匹克博物馆参观。

  欧洲的冬天尽管寒气逼人,但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心情非常愉快。10时左右,我们走进了奥林匹克博物馆。这座欧式建筑风格的博物馆气势恢宏,展出的内容都和奥林匹克运动相关,有图片、有实物,记载了奥林匹克从起源到发展到全世界最大规模和最具影响的体育运动历史,意义深远。我们难得有机会零距离了解奥林匹克文化,领略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是一名集邮爱好者,当然不会错过在那里购买奥林匹克纪念邮票的机会,当我们参观完博物馆走向售货厅时,迎面走来一位老人,老人是那样熟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立即在大脑里快速搜索起来,萨马兰奇?对,就是他!

  我喜出望外,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他,但在异国他乡,相貌相似的人也是经常有的,我不敢确定。为了验证是否是他本人,我委托随行的翻译上前询问,通过交谈,证实他就是萨马兰奇。奥林匹克总部就在附近,萨马兰奇先生在总部工作,这天适逢周末,和夫人一起来这里转转。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我们感到异常激动和兴奋,我们立刻围绕萨马兰奇先生交流起来。交谈中,萨马兰奇得知我们来自世界的东方中国时,他的脸上立即闪现出热情的光泽,竖起大拇指说:“中国OK!”向我们表示欢迎,并同我们亲切握手,真像他乡遇故知,大家热烈地交谈起来。当年9月份,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利,萨马兰奇也主动谈到这个话题,表示非常遗憾,他相信中国肯定会有机会举办这样的盛会。

  当得知我们准备购买奥林匹克纪念邮票时,他帮我们选购了一套四方联60分带有五环标志的奥林匹克纪念邮票、一套四方联80分带有瑞士国旗标志的纪念邮票、一套印有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纪念邮票,给我们同行的10位中国人每人一份。萨马兰奇先生让夫人拿出银行卡付了费,并和我们合影留念,然后与我们一一握手告别。看着萨马兰奇夫妇远去的背影,我们仍然心潮澎湃,在原地逗留了很长时间,才依依不舍地回到驻地。这也是我们欧洲之行的一大收获,成了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转眼28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又即将迎来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这不仅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世界体育界的一大盛事,说明我们的祖国正在日益强大,有能力、有信心举办各种世界级盛会。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