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周末·读者俱乐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和《焦作日报》共成长
写在中老铁路通车时
争柿子
书法
长寿歌
冬至
冬至包饺子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订报服务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焦作日报》共成长
本报老年记者 王明喜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000
分享到:
 
   

  从企业工人,到机关干部,40年一路走来,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发生变化,《焦作日报》一直伴随左右,成为我工作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我也见证了《焦作日报》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和《焦作日报》共成长。

  1982年3月,我从修武一个小山村到焦作汽车中心站工作,做了一名汽车修理工,下午、晚上工作,上午无事可做,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中心站图书室和宿舍相距不远,位于一栋两层小楼的二楼,面积也不大,藏书也就几百册。不上班的时候,我是那里的常客。1983年5月,我第一次在报架上见到了《焦作日报》,四开小报,黑白印刷,内容丰富,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到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可谓应有尽有。从那时起,读《焦作日报》成了我每天的“工作”。后来,只要上午一有时间,我都要到图书室看看这份报纸,了解焦作的发展变化和身边的大事小情,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

  时间长了,图书室一位姓刘的管理员告诉我可以投稿。管理员的一句话启发了我,我便将车队的客货运信息和工友身边发生的事情写成稿件,向报社投稿。终于,1986年的10月,我采写的《汽运公司举办集体婚礼》《爱车标兵范传绪》两篇不足百字的短文见报了。看着带有墨香的报纸和“小豆腐块”铅字发表,我高兴得一夜没睡着觉。

  后来,我调到政工部门工作,经常向《焦作日报》投稿,时有“小豆腐块”见诸报端。1990年10月,我首次参加了汽车运输公司组织的新闻干事培训班,聆听了焦作日报社老师的授课,后来又在焦作宾馆参加了焦作日报社组织的新闻写作知识培训班。两次业务培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新闻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一生受益匪浅。1991年,我由企业考进机关,长期在办公室当秘书,从此和文字打交道,工作之余仍然不断地向焦作日报社投稿,成了《焦作日报》一名名副其实的通讯员。值得自豪的是,在2017年焦作日报社成立60年之际,我荣幸地被评为《焦作日报》第二届“十大金牌读者”称号。当时,我身披红色绶带,同其他读者一起上台领取鲜红的证书。

  参加工作40年来,我目睹了《焦作日报》的发展变化,也为报社的成长壮大感到自豪。从解放路的老市委办公大楼五楼,到山阳路六号院南侧的老报社,再到人民路的报业大厦,办公环境、条件和办报水平不断改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念和风格,培养了一批优秀媒体人才。除传统纸质媒体外,焦作日报社紧跟时代潮流,建立了焦作市重点门户网站——焦作网,制作了电子版,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全新融媒体,不受时空制约,在任何时间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焦作新闻。这是一代代焦作报人拼搏奋斗、汗水浇灌的结果。唯愿《焦作日报》围绕“权威 主流 亲民 服务”的宗旨,用力写好焦作好故事,用心传播焦作好声音,用情弘扬焦作正能量,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时代强音,致力办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焦作日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新篇章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撑。

  千里马还需有伯乐。40年来,我忘不了焦作日报社编辑老师们对我的稿件润色和修改,忘不了许多记者朋友对我的关爱与帮助。因为,我和《焦作日报》共成长。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000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日报视频号
焦作日报快手
焦作日报抖音
焦作网二维码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视频号
焦作网快手
焦作网抖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