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小时候常听父亲唱这首歌,父亲还给我讲苏武牧羊的故事。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苏武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苏武的形象从此便在我心中高大、矗立,是我心中的英雄。
长大后,我读了《苏武传》,对苏武更加赞美、敬仰和崇拜。今又拜读,更是思绪万千,敬仰和崇拜倍增。
《苏武传》是集中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先后受卫律、李陵或威逼利诱或亲情感化劝降的经过,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卫律是这样劝降苏武的:“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赤裸裸的财富利诱,却被苏武骂得狗血喷头:“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会受威胁而屈服,便把这件事禀报单于,单于更加欣赏苏武的气节,希望他投降叛归自己麾下。于是,他将苏武幽禁在大地窖里,断绝他的食物供应。可是苏武啮雪吞毡,奇迹般活了下来。
单于又派遣投降匈奴的李陵前往北海劝降苏武。李陵打的是“感情牌”:从苏武兄弟和母亲已逝、妻子改嫁,说到他的妹妹和3个孩子,10余年过去,“存亡不可知”。但苏武依然义正词严地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李陵与苏武饮酒劝说数日,终不能劝降成功,反而被苏武的至诚至忠感动。
试想苏武当时的处境:身处北海,偏远荒芜,廪食不至,时有丁灵族盗武牛羊,生活极度困窘艰难,前后又有卫律的利诱、李陵的劝降。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他却抱定“肝脑涂地,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的决心,为汉朝守节而不背叛,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也守住了自己的民族气节。
是什么力量让他克服千难万险,坚持19年蒙受异族羞辱而最终坚强活了下来?归根结底是信念的力量,是他胸怀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正是这种与国家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国情怀,成为他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
假若中国共产党没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怎么能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怎么能够排除千难万险,战胜国民党前堵后追,爬雪山、过草地,取得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怎么能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强盗,消灭了蒋匪军,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假若中国航天工作者没有抱定“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信念,怎么会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民族精神,从而取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进展?这种民族精神、革命信念,作为支撑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存亡和振兴而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所以,我们呼唤一种信念,倡导一种信念,让信念的力量支撑我们,在艰难的路途中奋发有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历史人物故事同样能让我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坚定我们的民族信仰。苏武,能在荒无人烟的北海牧羊19年而民族气节矢志不改,他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让我们携英雄精神,怀理想信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起航远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