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1)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评价公冶长:“可以将女儿嫁给他,虽然曾有牢狱之灾,但并不是他的过错。”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
本章是对公冶长德行的评述。
(1)妻:音qì,动词,指嫁与为妻。
(2)缧绁:音léi xiè,本意是捆绑犯人的绳索,代指牢狱。
公冶长何许人也?夫子为何舍得将掌上明珠嫁给他?并且还爆出猛料,称这个人曾经身陷囹圄,但这并非他的过错,乃是遭诬陷所致。
先来了解第一个问题,公冶长其人。复姓公冶,名芝,字子长,春秋末年鲁国诸邑人(今山东诸城市人)。他比夫子小32岁,位列孔门72贤之一,自幼家贫,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夫子去世后,公冶长专心治学,鲁哀公多次邀请他出来做官,他都一概不应。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大致可知公冶长是个优秀青年,但仅凭这些,尚不足以说明夫子选中他做女婿的理由,这就要了解第二个问题,夫子择婿的动因。
相传公冶长有个特异功能,能解百禽之语。而这个特长竟然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并险些丢掉性命。据《论语义疏》记载,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当走到两国的边界时,听见几只小鸟很兴奋地在互相招呼。他仔细倾听,原来小鸟说一起相约到清溪去,因为那里有死人肉可以吃。不一会儿,遇到一位老婆婆在路边哭,公冶长就问其发生了什么。老婆婆说:“我的儿子前日出门,至今还未回来,以我对他的了解,恐怕已经死了,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公冶长说:“我刚才听到鸟儿相互邀请去往清溪吃肉,也许是您的儿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发现了儿子的尸体,就把这件事报告了官府。官吏认为公冶长有重大嫌疑,遂将其逮捕入狱。公冶长把路上遇到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狱吏说:“如果真懂鸟语,就放你回去;如果不懂,你就要偿命。”于是将公冶长囚在狱中达60天之久。一天,几只麻雀停在监狱的栅栏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公冶长认真地听着。狱卒见此情景马上报告给狱吏。狱吏就来问他。公冶长回答:“麻雀说白莲水边有辆装粮食的车翻了,拉车的公牛把牛角折断了,撒出来的粮食一时收拾不尽,招呼着赶快去吃。”狱吏派人去查看,果真如此,于是将公冶长释放了。
这就是公冶长入狱的过程,而夫子嫁女儿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人只有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才能彰显出内在的本性,公冶长入狱之后,明知有生命危险,却没有怨天尤人,以超乎常人的自信与隐忍,表现出睿智和冷静。这样的君子风度,正是打动夫子的力量,于是决定将女儿嫁给他。
(第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