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吃玉米面儿焙小鱼,已经是40年前的事了。
40年前,我的家乡五里源是一个堪比江南的鱼米之乡。那时候,村里村外到处是河渠沟岔,每到夏秋季节,沟沟岔岔里鱼虾成群,煞是喜人。此时,村里的青壮劳力,甚至是少年儿童,都会在闲暇时间带上工具,到村外的小河沟里捕鱼捉虾,美其名曰“抓没毛肉”。我们家也不例外,尤其是少年的我,更是一名“职业捕鱼者”。
那时候,我们的捕鱼手段非常原始,往往是带上一把铁锹、一个筛子和一个脸盆,找到一个鱼群比较多的河沟,先用铁锹在河沟里打上泥坝,堵上长度差不多的几段,用脸盆一盆一盆地攉干里面的水即可捡鱼。然后扒开第二段泥坝并用筛子挡住缺口,防止鱼虾跑掉,等第二段河沟的水放得差不多后继续捡鱼,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即可有不少收获。说起来也奇怪,那时候的河沟好像有抓不完的鱼,明明有人在同一条河刚抓过鱼,一夜过后就会又钻出一群群鱼来。当然,也不是每次都有收获,遇到运气不好时也可能抓不到几条鱼,此时碰到街坊邻居时,总会戏虐地说几句“半斗面拌拌全家吃不完”之类调侃的话。每次抓鱼回家,家里人总会仔细地把大点的鱼拣出来另外做,剩下的小鲫鱼、白条鱼等小杂鱼,则要用玉米面儿焙着吃了。
玉米面焙小鱼的做法很简单,但也很讲究。第一步是择鱼,即将小杂鱼的鳞、鳃、内脏等去除并清洗干净,由于这些小鱼品种杂乱且大小不一,择起来相当麻烦,既费时又费力,必须要有充分的耐性才行。第二步是腌鱼,就是把洗净的小鱼放在面盆里,用瓦片在案板上把粗盐磨碎,然后倒入盛鱼的面盆里搅拌均匀,腌制半个小时。第三步是拌鱼,就是将腌制好的小鱼控干水分,加入玉米面搅拌。这一步貌似简单,却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要求加入的玉米面必须适量,搅拌时必须朝着一个方向,而且速度不能过快或过慢,直到玉米面均匀粘在小鱼身上才行。最后一步就是烘焙了,这一步的重点是把握火候。过去受条件限制,焙鱼都不舍得在煤火炉上,而是在院子里支上地锅,用瓤柴火(即植物秸秆)把锅烧热,再用油领(蘸油的工具)蘸上油在锅内均匀地涂抹一下,然后把拌好的小鱼挨个儿贴在锅内,等焙出香味后翻过来继续焙,再次闻到香味就说明可以吃了。由于过去家里没有钟表,干焙小鱼这活儿全凭感觉和经验,所以说也是个了不起的手艺。
在我的少年时代,这种东西我们经常吃,往往是父亲、哥哥和我负责抓鱼,大姐负责择鱼,焙鱼的工作由母亲和嫂子操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经常吃上这种美味无疑是绝妙的享受了。光阴似箭,转眼40多年已经过去,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和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我的家乡河流干枯、鱼虾绝迹,鱼米之乡已成为历史,但曾经的美味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响应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了一大批严重污染环境的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企业,严格控制地下水过度开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我家乡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老家亲友讲,我们村干枯的小河又有了涓涓溪水,绝迹多年的鱼虾又游回了故里。我坚信,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我的家乡一定会重现北方“鱼米之乡”的风采,到那时,我一定会再发当年狂,亲自下河捕鱼捉虾,再做一次玉米面儿焙小鱼,让美好的记忆重新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