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的2011《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下简称《报告》)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今年将有6万多大学生“村官”面临期满分流,农村创业是方向。
《报告》主编、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指出,《报告》显示,全国2006年、2007年共选聘大学生“村官”6.2万人,期满后共流出3.5万名,占总数的56%。按照3年期满“流得动”的情况,《报告》预计,2011年将有6万多名,2012年将有7万名大学生“村官”面临期满后的出路问题。
2009年,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5种出路:一是鼓励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另行择业,五是支持继续学习深造。
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95万名大学生“村官”有了创业项目,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万人。胡跃高指出,除了留任农村外,在农村自主创业将成为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的大趋势,也是最能体现大学生“村官”价值的方向。
如果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创业,最大的阻力是什么?《报告》显示,46.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缺乏资金”,其他依次是“鼓励及相关优惠政策还不够”、“具体资源和环境限制”、“缺乏有效的项目”、“信心和勇气不足”。在被问及“如果自主择业,你会选择进城还是留下创业”,耐人寻味的是高达56.3%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要看政府的政策。
从2008年3月中央决定在全国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始,至今已经整整3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任的大学生“村官”总数已经达到22万人,分布在全国1/3以上的行政村。北京、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市已经基本实现一村一名或一村两名大学生“村官”。这意味着,我国大学生“村官”工程全面建设中的第一阶段,即快速启动发展阶段任务基本完成,正在转入稳步纵深发展阶段。
在选聘工作方面,《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新发展大学生“村官”5.7万人,年发展速度已经连续3年稳定在5万~7万人。胡跃高分析,按照目前基本情况判断,假定3年到期续聘人员比例达到1/2,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量将可能稳定在30万人左右。
胡跃高教授还特别提到地方举办的一系列特色活动。江苏扬州在2010年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全市200多名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形成了84个各具特色的参赛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业、电子机械等多个领域,获奖的15个项目更是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2010年,浙江杭州成立由122名大学生“村官”全员组成的创业俱乐部,其中111人已投身自主创业或合作创业,创业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销售、网络营销、餐饮服务、教育、广告、旅游会展等多种行业,通过创业还解决了当地近600人的就业问题。
2010年,河南省近5.6万名大学生“村官”先后领办创办各类创业项目7638个,涉及现代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管理、加工制造、物流销售、手工艺品制作、网络科技软件服务及电器元件开发销售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创造就业岗位11.7万个。
在2010年所作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层面上的“未来发展的挑战”调查中,胡跃高发现,“激励措施不到位”的比例达37%,居所有选项之首,其次是“出口不畅通”,占26%,位居第三的是“管理过程不严格”,占13%。对此,胡跃高认为,在大学生“村官”工程实践培养阶段,管理部门应建立更为细化的制度,诸如导师制度、培训制度、创业锻炼制度等,社会各方应提供更多的相关支持;管理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要更加科学、公开、透明、公正;在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的问题上,社会各方要积极营造氛围,真正使大学生“村官”流得动,动得好。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