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河南日报》刊发的“何平九论”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对转变领导方式问题进行了解读,为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农林科学院通过深入学习讨论,立足推动我市农业科技进步大局,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推动了我市农林科研事业取得新突破,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加快思维方式转变,助推发展方式转变
市农林科学院建院两年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培育出一些科研开发新亮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这仅仅是进行了一些改进,解决了一些表象问题,思想根源、所有制形式、分配机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没有根本触动,制约了我市农林科研事业的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为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开展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先后组织了八次专题讨论座谈会,提出了体制机制五个创新,即创新科研所有制,坚持内生外援一起上;创新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创新科研机制,坚持产学研用产业联盟相结合;创新开发机制,坚持科研与开发双轮驱动发展;创新管理机制,坚持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在新品种选育上,去年我院成功审定国审水稻新品种“焦稻1号”、省审玉米新品种“焦单6号”、省审小麦新品种“中焦2号”三大作物新品种,2010年又有10个新品种参加国家及河南省预试、区试和生产试验。在粮食高产创建上,我院建立了“百千万示范基地”,面积达10.5万亩,经专家验收,超高产攻关田实现年亩产超吨半粮目标,创全国领先水平。
以横向联合为纽带,以学术交流为平台,整合国内科技资源,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是我院的一个鲜明特色。我院连续两年承办了国家973项目“重要农作物核心种质的构建及新基因挖掘”年会和国家小麦核心种质有效利用观摩会,与5位院士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机制,加快了我市作物育种从传统育种向分子设计育种升级的步伐,荣获“2010年度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
建设农业科技流动大学,建立三大科技产业联盟,打造科技服务“三农”新典范
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为了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我院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力度,提出了建设农业科技“流动大学”的新思想,本着“把学院设在城市,把教室搬到农村”的办学原则,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购置了先进的多媒体电教设备,创新农业科技培训方式,构建了由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市、县、乡、村联动的运作机制,截至目前已在全市建立100个工作站,先后在武陟、修武、博爱等5个县市区150个村举办农业科技专题讲座、培训班160期,组织科技下乡服务200次,培训学员2.1万人次。
科技产业联盟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我院统筹全市涉农科技资源,组建了种子科技产业联盟、化肥农药科技产业联盟、科技教育产业联盟三大科技产业联盟;组织实施了“四个一”行动计划,即组织100名科技人员、带100项科技成果、到100个基层乡村、建100个示范基地,按照“一村一产业一基地”的思路,引导科技资源流向农业生产一线,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成果进行转化,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把科技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39.8万亩,增产粮食510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9686万元,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促进我市农业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力支撑。
抓好落实,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我院提出了“科研是立院之本,开发是强院之路”的办院方针,确立了建设一流的农林科技创新中心、一流的农林科技展示中心、一流的农林科技转化中心目标,坚持“五个重在”,即重在真正落实,实现各项决策和部署的全面落实;重在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重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努力营造崇尚实干、勇于奉献的工作氛围;重在把工作当学问做,不断追求一种做人做事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重在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以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绩来检验领导方式转变的实效。
(作者系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农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