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一)对于有些年纪的人来说,提起焦作,第一印象总是与煤有关。而今,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这些耳熟能详的焦作旅游关键词,则成就了焦作完全不同的新形象。
如今,以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为代表的焦作山水,已是中国旅游响当当的知名品牌,云台山的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则超越故宫,成为全国第五大旅游点。
让我们自豪的是,焦作旅游,从煤炭资源枯竭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危机中崛起,从不为人识到广为人知。由此而引起的焦作现象,已成为中国旅游界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
(二)在焦作城市转型过程中,焦作旅游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焦作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一环。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独特的区位优势、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
最初,焦作旅游有一个口号,叫“南有桂林,北有焦作”。从山水资源看,焦作经过鉴定的旅游资源单体4900多处,旅游资源密度很大,历史传承悠久。
从1999年开始,焦作开始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把人文、自然、社会景观相结合,主打山水品牌,走与少林、开封等旅游景点差异化的路线。
为此,焦作先后重点开发建设了北部太行山一线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大景区为主的自然山水景观。为此,焦作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开通了连接各主要景区的14条旅游景观大道。
苦心人,天不负。焦作旅游可圈可点:2004年,云台山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神农山、青天河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云台山成为国家首批创建AAAAA级旅游区示范单位。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焦作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连年高速增长。10余年间,焦作市旅游业综合收入由全市GDP不足1%增长到11%。发展速度,业内侧目。
(三)焦作旅游何以令业内侧目?
缺少品牌和特色,旅游业就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焦作旅游的特色何在?在于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峡谷景观。为此,焦作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形成了以“焦作山水”为主题,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大景区为代表,以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为特色的山水景观带。目前全市有国家AAAAA级旅游区云台山、神农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青天河、嘉应观等。
旅游业既是经济产业,又是文化产业。为推出并打响山水旅游品牌,焦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划分组合旅游线路,将分散的景区(点)集中整合,统一打焦作山水牌向外推介。自2001年起,市财政每年单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确保各项宣传促销活动的顺利实施。强力宣传,科学促销,结果使焦作山水声名鹊起,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所喜爱和向往。
规范管理,服务至上,是焦作旅游的品牌化特色。焦作确立了“引导、竞争、秩序、繁荣”的八字方针,通过旅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和约束旅游市场,维护和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屈,是焦作面向社会的公开承诺。焦作不在京广线,不临陇海线,无始发车,非终点站,却引来了趟趟旅游专列,引来了架架旅游包机,关键是情感和服务在助推。
旅游业的发展,给焦作带来的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城市及焦作人思想的转变。客流和信息流的剧增,使这座原本闭塞的城市,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带动了其他领域的转型工作,并在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挖煤到发展旅游,“由黑变绿”这样一个很好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视角,改变了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发展环境。
(四)实实在在地说,在当今风起云涌的中国旅游界,焦作旅游颇有名气。但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躲不过。您若不信,请看:时至今日,焦作旅游仍停留在门票经济的层次,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是“酒肉穿肠过”,还没有达到“佛祖心中留”的境界;旅游产业链条不长,产业结构不合理,景区发展不平衡;旅游高端市场开发仍不到位,主要目标客源群体的消费水平大多属于数量型低消费档次,旅游创汇能力不强;旅游人才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善,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中心城区旅游氛围不浓厚,没有分布合理、功能齐全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形象、指向标志,令人感受不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应有的浓厚氛围。
放眼全国,放眼全省,各地、各景区百舸争流,竞相发展。在这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下,焦作人开始清醒过来,在深深的思索中认识到,焦作旅游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发展。
(五)转型,说来容易做来难。那么,焦作旅游究竟该往哪转?“把旅游业的转型作为焦作转型的主要产业,以其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为突破口,强力转型。”市委书记路国贤的回答掷地有声:未来5年,焦作旅游业将重点破解景区经济、门票经济和观光经济的难题,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中低端客源市场向高端客源市场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过去,焦作旅游业依靠政府主导,创造了焦作现象。将来,焦作旅游要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真正成为焦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这,既是焦作旅游的现实选择,也是其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
(六)从自然景观游到休闲度假游,焦作旅游该如何转?
深化改革开放,向创新上转。我们要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实施旅游资源管理保护与开发经营两权分离;我们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旅游项目投资和运营管理领域;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大型旅行社、酒店集团和经济型酒店,在我市连锁经营、集团发展。
拉长旅游短腿,向延伸链条上转。我们要制定旅游商品研发激励机制,定期举办旅游商品研发大赛,引导和促进各类生产和创新要素参与旅游商品研发生产;我们要培育和建设一批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研发基地、生产园区和购物街区,适时引导旅游商品进入星级饭店展示,进入导游解说范围,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我们要谋划和推进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在文旅融合中提升旅游发展内涵;我们要加强多样化文娱、康体等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常态化的大型旅游文化演艺节目。
实施县域旅游开发,向富民上转。我们要以国家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为契机,以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为平台,大力推动一批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县乡重要旅游节点、重要景区(点)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县域旅游接待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
拓宽旅游市场,向促销上转。我们要坚持用好大媒体,充分利用央视等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进行持续的形象宣传。我们要继续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向海内外推介“太极故里·山水焦作”品牌。在巩固周边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滨海经济带等发达地区以及港澳台、韩、泰、马、新、日等市场进行强力促销。我们要精心办好大活动,策划举办好两年一度的云台山国际旅游节和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
提升服务水平,向以人为本上转。我们要扎实推进旅游服务创品牌工作,巩固扩大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成果,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行业自律水平;我们要加强旅游法制体系建设,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严查一批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件,树立一批旅游服务质量优秀典型;我们要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狠抓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年度旅游安全工作无事故。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站在新起点上的焦作旅游,大有潜力,大有希望。关键是认准转型这条康庄大道,抢抓机遇,认真去做,转就转好。如此,焦作旅游必将在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的征程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