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阳驿属新乡市获嘉县,但在1949年以前,它却属于修武县。如果再往前推到晋代以前,这里还是修武县县治所在地。
宣阳驿这个地方,我总觉得它很神秘,也很神奇。在它的周围,有很多古冢,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座太过悠久的古城,悠久得让人觉得历史是如此之轻,它就在你的身边;而历史又是如此之重,几乎不知从何说起。
宣阳驿东西大街路北有座观音堂。观音堂不大,如村子里的普通农家小院。可你千万别小看这座小小的寺院,它创建于北魏神麚元年(428年),比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的少林寺还要早67年,这在中原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称得上古寺了。这里还有一通道光二十四年修武知县冯继照立的古修武城碑,上刻“秦汉间大修武城故址”,并有碑序云:
汉高帝封都尉魏遫为宁侯,驻守大修武城。时高帝命魏豹挂帅,与项羽大战于荥阳,兵败,而纪信用金蝉脱壳计救高帝出成皋,渡河奔大修武城,并宿在此城外东五里小修武城,筑将台,再聘韩信,封为三齐王,帅兵南渡,用车战,韩信胜楚,直逼霸王中十面埋伏,乌江自刎而死,汉兴焉。
这是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转折啊,而这场改变历史方向的正剧,就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这块土地上。在今天的宣阳驿东五里,有一个叫杨洼村的地方,此村正北至今还有一个古城遗址,除西城墙无存外,其余三面城墙保存较好,城内东西和南北两条中轴线依稀可见,甚至城门、城垛都还能辨认出来。此城再向东一里,有村叫张巨村,村中原有两处高台,村民们传说这就是刘邦的点将台。由此可以推断,这个古城就是小修武城,至于它后来被称为齐州城,应是南北朝时在小修武城上的重筑。
其实,宣阳驿的故事还要更古老。因为它是秦汉古修武城,那么其上接的周代修武城,也就在此,而周代修武城由商代宁邑而来。商王在这里修筑城邑,自有其原因:古宁一带是商王朝的西大门,在此筑城具有关隘和边塞城堡作用,有关防和军事戍守功能;三千多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草木丰茂,沼泽遍地,各种野兽、飞禽出没其间,商王常来这里打猎,一为娱乐,二为向西北诸方炫耀武功,宁邑可为商王提供打猎之余休息场所。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到了纣王时期,这里竟成了武王灭商大军集结、休整的地方。《韩诗外传》记载:
武王伐纣至于刑邱,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军当可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也?”太公曰:“爱其人及其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骨。余咸刘厥敌,靡使有余。”武王曰:“于戏!天下未定也。”周公趋而进曰:“不然。使各度其宅,而佃其田,无获旧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于戏!天下已定矣。”乃修武勒兵于宁,更名刑邱曰怀,宁曰修武。
宣阳驿,即古修武城,也即宁邑,在武王伐商战争中,是一个被重重标点的地方,武王在这里坚定了伐纣的决心,并对军队进行休整,休整的内容就是“修武勒兵”,“修武”就是操练战阵,“勒兵”就是修理兵器,并因此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地名“修武”。同属古宁地,距离今天宣阳驿约三十里的获嘉县城东的同盟山,是武王与各路诸侯会盟的地方,他在那里“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了震动天下的《牧誓》大典,也就是对商决战的战前总动员,并由此出发,在牧野与商军大战,一举灭商。传说这个土台子,是数万将士每人一抔土堆成的。同盟山上建有武王庙,据说这是全国最大最完整的武王庙,现存建筑为明代之物,壁庑间碑刻林立,时代以明清居多。这段历史是如此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因此修武这个地名也就被一直延续使用下来,直到三千多年后的今天。
如今,同盟山早已归入隋初划修武东部而设的获嘉县境内。宣阳驿在建国前虽然一直属于修武县,但它早在北齐时东、西修武及山阳三县合为修武一县时,即已不在处于县域政治的中心。后晋石敬瑭时,又废城改为驿镇,从此有宣阳驿之名。直到明清,这里始终是洛阳通往北京的车马大道上的一所重要驿站,这也再次证明了武王伐纣所走路线,正是由此而过。但是,1949年的一次区划变革中,宣阳驿竟被划入了获嘉县。至此,修武县失去了与修武得名有关的最关键的一块地方,失去了最璀璨的一段历史:商周要塞,武王伐纣,汉高祖智夺韩信兵权,等等。我甚至会想,没有了宣阳驿,修武的历史是不是还完整?修武县这个地名还有没有存在的依据?
真的,有时候历史也是很滑稽的。比如修武和获嘉,修武以武王伐纣在此修兵练武而得名,获嘉以汉武帝行至新中乡(今天的新乡县)获南越王吕嘉之首而得名。而如今,有关修武的历史及遗存,从隋开始在历代的区划变动中被陆续划入现在的获嘉县,而获嘉县虽有修武之史实,却无修武之名分,甚至其本名也源于相隔数十里的新乡县。真是此修武而非彼修武,彼获嘉而非此获嘉。
想到这里,我会觉得,历史在这个地方错位得厉害,以至于研究历史的常常会感到尴尬,尴尬到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