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动,总有一些事让我们铭记在心。不管它是听来的或是亲眼目睹的,这些感动足以让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每当我们重拾它时,心里总会涌动一丝久违的冲动,无法忘却,难以释怀。
于是,我们顿悟,进而感动,继而无怨无悔地钟情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知道了什么叫“于细微处见精神”。
6月2日上午,接到《人民法院报》总编室安克明老师的电话:第二天到焦作温县法院采写稿件,2日21时40分的火车,第二天5时27分到达焦作,具体到站时间再发信息告知。
3日5时便早早起床,准备去焦作火车站接安老师。可查看手机没有短信,试图拨打安老师的电话,却被告知“无法接通”。
心想是火车晚点了,安老师可能还在卧铺上休息呢。于是每隔几分钟我们就拨一次电话,可都是无法接通。
等到5时40分,我们心里正在犯嘀咕时,接到一个显示是焦作本地号码的电话,一听声音是安老师,他已经到达焦作火车站了。
驱车赶到焦作火车站出站口,我们老远就看到一个穿着休闲牛仔裤、旁边放着一个大背包、坐在一个马扎上的人,正在翘首等待,他就是安老师。
“咋不在车上给我发个信息或提前打个电话呢?”我见面就说。
“唉,下车时天还没有亮呢,怕影响你们休息。”安老师一边收起马扎,一边低声回答我。
不顾颠簸劳累,连早饭都没吃,安老师就要求直接去温县法院,不能错过上午开庭前采访首届感动河南十大法治人物之一的王卫东的机会。
在车上,安老师讲起了此次焦作之行的“蹊跷事”。昨天去买火车票,看到一个窗口人少,便排队,而过了很久还不见人出来,而临排晚到的人早已买上了票,最后才发现这个窗口的打票机坏了。等换排买票时,又被告知没有卧铺票,也没有座位票。为了不失约这次采访,只好买了一个马扎充当“坐骑”。
安老师讲的是那么平静、那么无怨无悔。最高法院机关报的“名记”、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研究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却如此认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记者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信仰。
在温县采访的两天时间里,安老师事必躬亲,每个细节、每个案情都了解得很清楚。“人物专访很难,尤其是对典型人物的采访,必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安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白天采访王卫东的同事、当事人、律师、基层民调干部等,晚上安老师要求王卫东和他同住一个房间,敞开心扉聊天。
“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采访的路上。”
结束采访,安老师从包里掏出那个小马扎送给王卫东,说:“留着做个纪念吧。”当王卫东了解了马扎的来历后,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到了一起。
时代呼唤感恩,社会需要感动。本来,安老师从北京赶来,就是采访获得“首届感动河南十大法治人物”、“感动温县十大人物”的王卫东,而此时此刻,他们互相被深深地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