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我是青年路矿院小北院的居民。我是个幸运的老太太,遇到了一个像女儿一样的社区民警……”
“我是理工大学劳动服务公司的一名员工,每逢过节,不管刮风下雨,她都像亲人一样照顾老人……”
“我是一名小区门卫,有些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她经常上门看看,帮助他们做些家务……”
连日来,市公安局解放派出所连续收到三封群众来信,写信人的身份虽然不同,却都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同一个社区民警的故事。
群众来信中的主人公,就是共产党员、解放派出所青年路警务室民警张莉。
2007年,张莉到解放区学苑社区居民赵欣华老人家走访时,连续敲了几次门,听到屋内有动静却迟迟不见开门。几分钟后,在房门被打开的那一瞬间,张莉的心不由得微微一颤,面前是一个清瘦的老人,脸色十分难看,身上带着导尿管和尿袋。
老人叫张刚,身患癌症。有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在焦作没有亲戚朋友,和年逾七旬的老伴赵欣华相依为命。张莉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她搀扶着老人回到屋里,一边为老人倒水,一边和老人交谈着。两个多小时后,直到赵欣华老人回来,张莉才留下联系方式离开。
此后,不光是过年过节,只要有时间,张莉总要到赵姨家看看。每逢天气突变,赵欣华总能接到张莉打来的电话:“赵阿姨,明天有雨,出门的时候注意安全,有什么事情我来帮你做。”
一个70多岁的老人长年照顾一个重症病人,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而最让赵欣华担心的就是老伴突然犯病。一天凌晨3时许,张刚突然犯病,无奈之下,赵欣华拨通了张莉的电话。几分钟后,张莉便带着救护车来了……此后,在赵欣华老人的心中,张莉的电话早已代替了120急救电话,半夜给张莉打电话求助成了常事。
“我们是天津人,人家是河南人,非亲非故的却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我们,我们总该给孩子做点什么。”随着病情逐渐恶化,已经完全不能走动的张刚,每天都在想如何报答张莉。
走出去讲给别人听,不行;给他们单位领导写信,可自己连笔都握不住。张刚强忍着病痛的折磨用颤抖的双手学发短信。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手机意外丢失,老人的短信张莉没有看到。2009年,张刚老人带着这个遗憾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
“在老伴病故时我第一个通知的是张莉,是张莉跑前跑后帮我和儿子给老伴料理了后事,还硬塞给我500元钱……”每次提起张莉,赵欣华都强忍住心中的泪水。
三个月后的一天,正在大街上行走的赵欣华被一辆出租车撞出几米远,当时头脑还有一丝清醒的赵欣华连忙拨通了张莉的电话。张莉陪老人做检查、垫付医药费、照顾老人吃饭睡觉……
“那段时间,不管工作到多晚,张莉每天都来医院看我,不管自己多累,每天都给我做好吃的送到医院。”老人哽咽着说。
这次事故后,赵欣华的儿子再也不放心让老人一个人住,可她勉强在儿子家里住了几个月就提出要返回焦作。她说:“我舍不得我的民警女儿,她比亲闺女还亲,有她照顾我你们就放心吧!”
今年6月份的一天,赵欣华无意中得知张莉被评为“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她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既然孩子取得了荣誉,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闺女。”于是,已经几十年没有写过信的老人,重新拿起笔写了上千字的长信。曾经深夜多次见过张莉的门卫,曾经在医院见到张莉料理老人的公司员工张润平,都被张莉和老人之间的事迹深深打动,也都拿起笔写出了各自的肺腑之言。
“我只是用一颗平常之心做了一个社区民警应该做的工作,当你把需要帮助的人当做一份牵挂而不是负担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不需要报答更不需要宣扬。”6月16日,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张莉,在电话里淡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