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妙乐寺塔与古怀城
难忘的纸灯罩
●李志刚/散文诗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6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保成/山阳风物
妙乐寺塔与古怀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妙乐寺塔在焦作市武陟县西的东、西张村之间。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深为它的瑰丽和壮观所震撼。密檐叠厦式建筑工艺,显出它与众不同的细密精致;赭红色的塔体颜色,突出了它皇家般的高贵美丽;优美流畅的外形,这让它更加舒展大方。塔的每层四角悬有铃铎,微风吹来,其音如乐,拂过心灵,妙不可言。

  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为十三级密檐叠厦式方形砖塔,高34.19米,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敛,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塔二层以上南、东、西壁佛龛内置佛像,计17尊,两尊铁佛,其余皆为玉质。妙乐寺塔整体设计、砌作工艺及建材质量,均属上乘。千余年来,虽历经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但塔体及木结构保存完好。塔刹为铜制鎏金,高6.74米,由须弥座、七级相轮、宝华盖、水烟、仰月、三重宝珠、刹尖组成,刹柱上有铁链四根,系于塔顶四角,由四尊鎏金铜师镇压。塔刹所有构件均一次浇铸成型,没有焊口及铆钉,工艺精湛,实为全国罕见珍品。特别是鎏金铜狮,造型独特,面部狰狞,保存完整,堪称文物精品。

  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卷四·舆地·古迹》记载:“舍利塔,在县西十一里张村。按:唐时建,五代后周显德二年重修。侍御苏允平有记,今字迹磨灭,不可考矣。”根据这条记载,可知此塔初建于唐,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对它进行了重修。这让人很生疑,因为在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其中的一宗,就是指后周世宗柴荣,他灭佛的时间正在显德二年。史载,后周显德二年五月,周世宗诏天下寺院,非敕赐寺额者皆废之……当年废寺院三万零三百三十六座,存二千六百九十座。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周世宗灭佛。按照常理,显德二年的修塔和世宗的灭佛举措严重冲突,这让我对府志的记载产生了怀疑。但《武陟县志》记载,后周的重建碑有这样的文字:“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众所周知,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其中中国十九处,举世闻名的法门寺为第五处,我们焦作的妙乐寺塔为第十五处。由此可见妙乐寺塔地位之高,其建塔年代可能在唐代以前,甚至远溯到法门寺初建时的东汉末年。这不得不让周世宗有所忌惮,因此,当此塔有了损毁,需要重修时,这位敢作敢为的武皇帝,批准其建设也不是没有可能。当地传说,显德二年,周世宗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后汉,在高平大胜后汉军。周世宗率军北上山西时,路过妙乐寺,并在此休息。高平大捷后,为纪念这场关乎后周存亡的胜利,就重建了妙乐寺塔。

  妙乐寺塔下有群众自发重建的妙乐寺,只有三间大殿。但寺门前张贴有本地民间文化爱好者撰写的《妙乐寺的由来》。从寺名上讲,认为“妙”字取于佛教经典《妙法莲花经》的第一字,“乐”字来源于“极乐世界”的第二字,意思是熟读、感悟和忠实于佛教经文,便可修成正果,圆寂于极乐世界。唐宋嬗递之际,妙乐寺已有相当规模,传说那时寺院容有寺僧一百多人,每天香客如潮。为此,又在寺西北再建百亩大小的“配寺”,供全寺僧人的起居和招待远方香客。历史上的妙乐寺建筑雄伟,布局完整合理,有山门、大殿、配殿、钟楼、碑廊、经亭等古建筑,与寺塔交相辉映。不幸的是,抗战初期,日寇从这里扒开沁河大堤,寺院全毁,唯塔独存。

  面对规模宏大和历史久远的妙乐寺,面对佛教珍藏至高无上佛骨圣物的宝塔,我还有一疑惑。东、西张村地处偏壤,远离城市,当年的规划者,怎么会在这里选址建设如此重要的寺院和佛塔呢?妙乐寺里的信众告诉我,这里过去是古怀城所在地,东张城所在位置就是怀城的南关,寺和塔位正在古城外的西南方向。

  这让我恍然大悟。怀城,东周已有,为古焦作境内的九邑之一。两汉设河内郡,怀为郡治所在地,是河内郡所辖十县的首县。晋时,河内郡移治野王县,但仍设怀县,怀县的建制一直延续到唐代,才撤销怀县。这样说来,更印证了我对妙乐寺和塔初建年代的推测,当在唐代以前。因为影响如此重大的佛骨舍利,不太可能建在已经废落的城边,最大的可能就是建在两汉时期与河南郡几乎同样重要的河内郡首县怀城的近郊。

  古怀城南关所在地东张村是一个有二千余口人的普通农村。在其村北,建有白衣阁。村民们说,白衣阁过去就建在古怀城的南城墙上正中的位置,即南门的城楼上。现在的白衣阁,无疑是当代复建的,但镶嵌在东殿墙壁上的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白衣阁序”告诉我,此庙古已有之,历来就建在城墙上,在道光以前,明万历和清乾隆都曾重修过:“东张村北有古怀城一面,上建有白衣祠九间,钟灵毓秀,由来为四方兴盛之所。自明万历乙卯年重修,至乾隆壬戌年又重修,人文丕振,家室繁旺,岂莫非神力之默佑也!”明万历乙卯,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清乾隆壬戌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白衣阁西有一段土梁,我猜测这应该就是古怀城南城墙的残留。我登了上去,极目远眺,原来的古怀城内几乎尽为田野,一条土路从白衣阁向北延伸,我想这大概就是古怀城的南北通衢大道了。最北处,隐约有一小村,按照村民所言,它就是土城村了。虽然位于城内,却只占最北一隅,是一个只有三四百口人的小村子。如果春天临此,那么“荒云日日来,麦秀城边路”则是最好的写照了。但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却是通都大邑,有多少帝王将相、名流豪杰,曾经行走在当时的大道,今天的乡间小路上呢?还有东汉光武帝刘秀专门建在此城的怀宫,又在何处呢?

  此时正是麦收时节,一派繁忙景象,只有我像一个。孑遗的世外之人。我忽然想起有“太康之英”美称的西晋名士,我国最著名的美男子潘岳在作怀县令时,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登临怀县城头,并赋诗二首。我虽无其美其才,但“凉飚自远集,轻襟随风吹”却能感同身受。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