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浙江采访大学生“村官”,我遇到一个当了4年村长助理的小伙子小陆。 2007年进入村里工作至今,他每年都参加公务员考试。第一、二年,第一轮笔试就被筛了下来;第三、四年,笔试过了,面试没过。今年,小陆还打算考。我问:如果还是不过怎么办? “再考呗。 ”
像小陆这样忙于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村官”非常多,而与这种热衷形成对应的是,大学生“村官”所处的周遭舆论也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常规出路”是考上公务员、晋升、当官。不少村长、村民反问我:不为当官,他来村里干什么?
大学生“村官”的未来不只是当官,更确切些说,大多数“村官”的未来不是当官。这是现实。尽管各地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定向录取等确保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村官”能进入公务员系统,但其限制总归存在,首先大学生“村官”数量庞大,截至今年5月,全国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公务员系统显然无法吸收消化这么多人;其次早期大学生“村官”招录的要求不像现在这么高,大专生、自考生、非党员等都有,其要求远远低于同期公务员招录的门槛,这也限制了更多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系统。更重要的是,招录大学生“村官”的初衷不是为了从中选拔干部,而是为了培养一批爱土爱乡、能在乡村有所作为的年轻人。
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就是当官,对不少人来说,是一种惯性思维。发现自己,结合现实,打破惯性思维并非不可能。以小陆为例,他去年开始创业,种杭白菊,一年土地上的收益远远高于他的“村官”收入。今年不少村民跟着他一起种杭白菊,他打算成立杭白菊种植合作社,并成立加工厂,劲头非常高。我问小陆:你有没有想过创业其实比当公务员更适合你?小陆想了想:我最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也许吧。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