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转型中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英雄不老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6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英雄不老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上接五版)口齿有点含混……然而当记者们回放录像时,发现镜头中的他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一个帅气的老头!

  在一群开心的老顽童中间,他也变得活泼调皮了。背着老伴和女儿,溜进修车铺偷偷抽支烟;老韩伸手向他讨烟吸,他揪老韩长长的白胡子;老韩叫他“黑老包”,他伸出拐杖柄勾老韩的脖子……在家没见过他大笑,在这小破屋里却不时听到他的笑声,看来在男人(即使是老男人)的笑声中,他强大,他舒畅,他自在。

  哦,那个迎风开怀的猛士还在!那个顾盼神飞的英雄还在!

  他说,想想当年打刘行国际电台一个排只活下来3个人,打鲁楼堵击战连队阵地上只剩自己一个人,“我已经活到87岁了,还有啥不知足的?”

  他指着发小韩福运笑道:他死了薅着我,我死了薅着他,一起回老家!

  问他最高兴的事是什么?他像战士在队列报数一样大声回答:

  让我劳动,最高兴!

  上工敲钟,最高兴!

  在报告会上向大家敬军礼,最高兴!

  一个敬礼 考验信仰的坚柔

  问我们:你活得有意义吗?

  3月31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委省直工委、濮阳市委联合组织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正在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

  9时多,李文祥老人到了会堂后台贵宾室。老伴叮嘱他敬礼要敬好,老人有点不屑:这个不用教,这是俺部队的事,敬个礼你一看就知道了!

  台上的报告团成员,除了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其余分别来自范县武装部、民政局、白衣阁乡政府和濮阳人民广播电台。他们真情讲述的李文祥事迹,深深打动了台下1100多名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的党员干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心潮阵阵,泪光闪闪,1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响起了20多次掌声。

  报告完毕,一阵安静,全场视线投向舞台入口——

  两位白发苍苍的龙钟老人出现了。旧军装胸前挂满奖章的李文祥老人,手拄拐杖,与老伴相扶相携,缓缓走到了舞台中央。全场掌声雷动!

  李文祥把拐杖交给老伴,努力挺直身体,抬起右臂,五指并拢举到帽檐,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哗,整个会堂简直爆棚了!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站起来,向这位老英雄、老功臣鼓掌,向这位老农民、普通人鼓掌。老人一言未发,却如黄钟大吕,用一个敬礼撞响所有的心灵,考验着信仰,考验着党性,考验着人格。全场听众的回应犹如井喷一般,掌声经久不息……

  兴奋的老人后来告诉记者:敬礼“我还扫了半圈儿”!

  那是他的即兴发挥:威武的军姿,庄严的敬礼,仿佛一尊高大伟岸的雕像,朝着全场听众,从左至右徐徐移动面庞和目光——那一刻,苍老的热血也沸腾了!

  省委书记卢展工动情地说:非常高兴河南省又涌现了一位先进典型,又有了一位值得领导干部、复转军人和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尊重和学习的光辉榜样,又有了一位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优秀代表。

  这是一个由省委书记亲自发现、亲自发掘、亲自发布、亲自发扬的先进典型。卢展工先后3次在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推荐李文祥事迹。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作出了向李文祥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宣传李文祥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组成采访团进行了集中报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大河网等纷纷转发了李文祥事迹。今年2月,李文祥被中央确定为“时代先锋”入选人物;5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评审小组开展网上投票推荐活动,李文祥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预备人选。

  这是一个现实意义强烈、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典型。李文祥这个典型虽然地处偏僻,却已触动社会敏感神经;虽然身居微末,却已直指世道人心。他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构成了对应,他的行为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对应,以一个常人的声音,以一个哲人的声音,向世人发出询问、探问、追问甚至拷问。这是社会转型期非常需要的正面典型,这是和谐社会非常需要的模范典型,必然引起党员干部的心灵感应,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赢得广大网友的关注认同。尽管他本人并不自诩,却将会作为当代中国人的代表,作为当代河南人的代表,进入21世纪经典楷模人物的长廊,名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青史。

  这是一个听不厌、品不够的感人典型。李文祥的人生长河融会了多义多元的丰富内涵,既符合核心价值观,也符合普世情理,超越了领域行业的界限,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因此巡回报告团所到之处,从省会到各市,从机关到部队,从领导干部到基层群众,从老人到青少年,无不为之肃然起敬,无不为之扪心动容。省直机关工委组织听了报告以后,又把专职机关党委书记联席会议开到了学习榜样的现场;团省委召开“五四”群英会,把李文祥列为全省青年的学习榜样……这股强大的冲击波正在扩散,直至全省各个角落。

  并不是每个先进典型都能如此。李文祥事迹为什么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深刻影响?

  省委书记卢展工总结了这个典型的力量所在:一是具有真实性,事迹很真很实,可信所以可敬,可信所以可学;二是具有持续性,64年如一日永保本色,没有松懈,没有断续,无论人生怎样跌宕起伏,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不渝;三是体现先进性,用亲身实践诠释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怎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个典型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革命传统,什么是革命精神,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什么是对党对人民忠诚。

  有着伟大的追求却依然平凡,怀着满腔热血却依然平静,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却依然平常,李文祥为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的“三平精神”展现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样板。

  当卢书记鼓励李金英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争取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时,老人告诫女儿:“能给你个党员吗?你要符合入党条件,好好学习,把工作做好。入党没诚意入啥党!”

  小布包里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不识字的老人为何一直保存了半个世纪?他捧着这可以触摸的理想信仰说:“这是教材,让自己知道共产党员咋样做。”

  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儿!听他重复当年指导员的话,记者问: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儿?

  他说:“入党要有诚心。党跟咱老百姓一心,党不会变,党员也不能变。入党了,命就交给党了。有的人觉悟不高,他不懂。党员就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战斗最吃紧的时候往上冲的是党员,不打仗的时候工作成绩最好的是党员。我这个党员不这样做,群众就会看不起我。打仗不带头,生产不带头,光凭关系好就入党,就是给党抹黑,降低党的威信。多为自己考虑,那党员就不合格。都想为个人考虑,那就毁了,社会主义干不成了。”

  老人感慨:“当一名共产党员,说容易也容易,一心干革命,党叫干啥就干啥;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啥事都要带头,都要比一般群众强,吃苦在前,享福在后。”

  “但现在也有党员很享福呀。”记者说。

  老人凛然摇了摇头:“不享福!现在老百姓还没享福呢,还有好多穷人,咱能享福?啥时候老百姓幸福了,咱就享福了。”

  老伴陈宝珍向丈夫跷起大拇指:“这个党员是用性命换来的!”

  记者问她:你当过妇女队长,为啥不入党?

  李文祥老人轻轻地断然说:“她思想撵不上。”

  “撵”,就是不能停顿、不懈追赶、不断提升。老人说出了一个哲理:紧紧跟上时代发展,党员的思想是要“撵”的,党员的标准是“撵”上去的,党的先进性是“撵”出来的!

  面对无边无际的清寂,记者向他提出一个艰难的问题:在这么一个小角落里默默无闻50年,你不怕党忘记你吗?

  老人的口齿突然变得清晰:“共产党不会抹杀人。有功的人,共产党不会忘记你。品德好的人,都有人记得。现在不知道,将来以后会知道的。”

  “我的成绩都在本儿上记着呢!”老人说的“本儿”有两个,都是他被省委书记发现并经媒体报道以后浮出深水的。

  一本是247团老团长刘竹溪的日记本。今年初春,老人接到来自南京的电话,对方是刘竹溪的儿子,老人一听呼腾站了起来,立马想去看望老团长,可老团长一年前去世了。在老团长留下的日记里,他儿子查到了李文祥的名字和战功记录。

  还有一本是老部队送来的《83师师史》。三野番号撤销以后,28军1952年归福建军区领导,1969年起换防山西侯马、大同,1998年撤销建制,83师改编为山西省陆军预备役83师。今年2月,83师领导从《解放军报》一得知李文祥事迹,立即赶往河南范县。

  那天,特意穿上旧军装的老人,在村口从清早一直望到傍晚。68岁那年,他看了渡江战役的电影,曾带着女儿到福建三明,到处打听老部队的消息,却渺渺不知去向。今天,整整55年后,老部队的战友终于和他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战友带来一箱83师获得的奖品,老人一件件亲手触摸;播放247团的影碟时,老人的眼泪扑嗒嗒地掉;当济南战役那面“永镇门爆破队”锦旗也特地从博物馆借出来放到老人手中时,老人已看不清了,他含泪抚摸锦旗,说:“俺找着俺的家了!”

  从《83师师史》名单中听到陈景三、刘玉瑞,老人又惊喜地叫道:今天我找到他俩老首长了!一个是俺的副军长,一个是俺的营长!

  这时记者顿然明白:李文祥老人,他从来没有孤独,他永远不会空虚。除了现实生活中的亲友,他还有这一群灵魂的伙伴。共产党员的荣誉感,革命军人的荣誉感,这不容玷污的光荣,这不可亵渎的尊严,成为他们之间永远的吸引和支撑,无论是在尘世还是天堂。沉默的50年,其实充满了意义,他在向老首长们行着一个漫长的军礼。

  “尖刀上的刀尖”,从战争年代的出生入死竭尽忠诚,到和平年代的安贫乐道矢志不渝,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考验中,他从没卷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平淡不能泯,始终是一柄锐不可当的刀尖。

  87岁老人气昂昂地告诉记者:“我是一等预备役!还可以第一批上战场!”被列入陆军步兵指挥类军官第一等预备役的他,军人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每天准时中午12时开午饭,下午5时开晚饭。他抱着战友送来的军棉被和军大衣,说:我最想这了!周围村子的青年入伍,他都要去告诫谈心。他现在的最大愿望,就是让女儿把两个孙子好好拉扯大,将来送去参军!

  最后,记者挑选了年轻网友的一些热评,念给已是偶像的耄耋老人听,网友“爱婴”说:李文祥是没有英雄光环的英雄,是老百姓没有异议的典型,这个典型早就应该树立;“执著的我”说:什么叫真正的淡定,这才是;“随心而动”说:现实中谁又有这种境界呢,反正我没有,所以我心底是无限的崇敬;“李国征”说:李文祥老人的事迹,绝非是灵光一现就又回归历史不再提起那么简单,而是厚重得不能再厚重,叫人永远不容易忘怀的那么深刻……

  李文祥老人没有吱声,显然他不明白什么是网友,但他相信,这些孩子们中间将会有他的薪火传人。

  尾 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直到了极致。

  平凡、平静、平常,一直到了极致。

  当省委书记卢展工解开那个小布包,历史真实幡然复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听到了大音的深邃之声,看到了大象的圣洁之形。

  卢展工强调,李文祥先进事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向李文祥同志学习,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始终如一、矢志不渝地去做、去实践,把各方面工作做好,把河南建设好。

  英雄不老,永远屹立天地之间!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