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帝国主义入侵焦作前,焦作的采煤工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随着英帝国主义的入侵,焦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民族工业也在外资企业的刺激下开始发展,主要集中在采煤业,先后建立了中州、豫泰、明德等煤矿公司,但规模不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河南人民提出了“设厂自救”的口号,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焦作出现了纱厂、陶瓷厂、清化实业公司等企业。1914年,中州、豫泰、明德三公司为与福公司抗衡,联合成立了中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原公司),拥有资金300万元,成为焦作最大的民族工业。同年,纺织工业方兴未艾,武陟县布商鲁连城在木栾店购地100亩,修建厂房,与上海英商慎昌洋行签订购买2880枚纱锭的全套设备和两台160马力蒸汽引擎机合同,从上海招聘32名技术工人,于1919年冬开工生产。武陟成兴纱厂拥有资本白银80万两、工人150名,日产16支纱500余公斤,是当时河南省较大型的纱织企业。但是,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的排挤、限制和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剥削下,发展十分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