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学习实践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征文启事
转变领导方式 全面推动旅游转型升级
“三大成就”的概括“新”在何处
编者按
学习贯彻胡锦涛七一讲话要把握好“三条主线”
时代的进步
为什么要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7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的进步
——“平民化社会”的征候
□杨清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百度解释,所谓平民化,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普通化、大众化、世俗化、通俗化。而平民化社会,即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以上所酿就的一种氛围。

  拆墙透绿,消融神秘。人有一种心理,叫好奇。这种好奇心理的产生,源自对未知领域有一种神秘感。改革开放后,城市里的座座机关大院,拆除了实心围堵的墙面,向世人透出院内的绿树草坪、座座楼宇,使院墙以外的人们不因那道高墙而生出隔膜。城里的公园,也随之拆除了围墙,免去门票,无论贫富皆可进入,尽情徜徉。拆墙透绿,不仅优化美化了环境,而且终极目的是优化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如果说拆墙透绿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外在敞亮的话,那么,政务公开就涉及具体的政务内容,是一种内在的敞亮。在一些地方的政务活动中,有一种做法叫“暗箱操作”。而政务公开,其用意是要打开这个“暗箱”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长期以来,厂务公开、村务公开、采购公开、机关事务公开,还有诸多的公开,无不彰显着人们对社会的关切。事务一公开,人心就有底;事情一公开,人心就平抑。公开,不仅使产生疑虑的人释然,而且使别有用心的人不攻自破。公开,是以人为本,也是维护执政基础、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更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人们都追求自由与平等。虽说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平等,但人格生而是平等的。人所依附的待遇平等,反映在切切实实的具体生活当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获得平等的机会与条件越来越多,其空间也越来越大。计划经济时期,坐卧铺、驾轿车、乘飞机,对平常人来说是无缘的奢望。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社会生活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程度的提升,使得以往看上去的奢望,而今谁人皆可。过去的百货商店,一堵柜台隔离了彼此你我,仿佛楚汉河界,也产生了隔阂。而今各种各样的超市,有钱无钱,任其出入;买与不买,敬请自便。就连高雅的艺术园地,也与平民阶层产生了有益的互动。如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参与的人们,不限身份,不论行当,有其所长,就有其用“艺”之地。公开、公平、公正之平民化愿望与诉求,都能得到释放与满足。这样的交流与互动,消弥了高不可攀,冲淡了居高临下,更冲淡和消弥了神秘莫测。值得提出的是,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使用,获取信息的快捷前所未有,谁人都可建博客,博客里人人都可以谈想法、写文章。

  小康社会的实现,平民化社会的色彩更加浓厚。居民家庭的殷实,少了人身依附的成分,增添了独立之精神,人们会更加有尊严地生活。人的自由度越大,平等就离现实越近。曾几何时,中国称美欧国家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赤裸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透明。捅破了窗户纸,拆除了那堵墙,打开了那方“箱”,消去了隔断、隔膜、隔阂,更多地显示出公开、公正、公平,那透明的结果就显现了出来。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会也是这样。如今,平民化社会的春风正扑面而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