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时代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焦作市新时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因卓著业绩而闻名。它是在被称为“焦作现象”大环境中的2001年岁末应运而生的。河南新时代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这支最具战斗力的筑路生力军,在保护、挖掘净影寺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旅游资源方面,运用的是大手笔,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所谓“焦作现象”,主要指的是本世纪初焦作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强市的经济战略。2002年早春,时任焦作市公路局局长的姚天恩,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我市太行山区建设成为美丽后花园”的发展经济战略思想,带领刘远征等人深入太行山区考察、勘探。当他们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数小时后,映入眼帘的仿佛是一幅秀丽的山水画,这个四面环山、中部开阔的净影盆地,正是人间仙境般的静养妙处。然而,千年古刹净影寺这座声名在外,始建于隋、兴盛于唐的佛、儒、道三教圣地,居然是残垣断壁。再看那当年为开创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老区人,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居住在低矮、破旧的石屋中,这里成了“世外桃源”、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眼看着影寺村民们手捧金碗没饭吃,新时代人在深思熟虑之后,心潮涌动,于是编织出了一个科学、美妙而又可行的“梦想计划”:开发净影景区。
以人为本,尽快改变影寺村民的生活现状,这是新时代人实施“梦想计划”的第一步。
净影寺这块风水宝地,人居环境得天独厚,植被茂密,物产丰富,生物众多,空气清新,是天赐的“自然氧吧”。有漫山遍野的山楂、苹果、葡萄、桃、杏、柿子等多种果树,还盛产连翘、葛根、柴胡等诸多中药材;坡岭间的花椒等绿色香料金秋送彩,更有木兰芽、香椿、白蒿、榆钱儿、山韭菜、构穗儿等许多城市人难得品尝的纯天然野味儿;荆条、白蜡木、对节木、黄芦柴等无数林木、花草以及石料等,更是富山富地富人。但由于远离市区、集市,村里人又买不起汽车,不能把这些宝贝运出山外去换钱,只能一年又一年地贫困着。
要让老区人都富起来,就得先从改善民居入手。于是,新时代公司投入巨资,按照小康村标准盖起了五栋连体别墅楼房,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2004年3月,影寺村人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低矮石屋,欣喜地整体乔迁影寺新村。为了让村民们吃上优质水,新时代公司在东南侧的大石河畔打了一口180多米深的水井,把清澈、甘甜的自来水送到了家家户户。
实施“梦想计划”的第二步是修建“双影路”。只有山间公路通达,才会缩短影寺村与市区的距离。村民们为工地运料、务工,新时代公司每月按人免费供应粮油,每月为60岁以上老人发送补助,逢年过节还发福利。村民们吃穿不愁,又能够挣到花销钱,生活得有滋有味。如今,村里近20户人家都有了自己的汽车,仅面包车就有8辆。他们用车搞运输、售山货,每日为自家开设的宾馆、旅店忙碌着。影寺新村的“绿色菜馆”令游客青睐,生意火暴。
经过新时代公司的继承、抢救和发掘,现在净影景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色展现于世人面前,成为我市旅游市场的一颗明珠,为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净影寺历史悠久,“净影的地——小和尚的头”、“净影的和尚——耙了”、“净影的蝈蝈——不叫”、“净影的萝卜——拔头”等一串串歇后语流传至今;还有金灯寺、双姑峰、七砍寨、响马寨、龙门瓮等景点一段段美妙离奇的神话传说,都为净影寺增添了文化和神秘色彩。游客一边尽享天然氧吧、绿色美味,一边听着王海忠先生那妙趣横生的解说,仿佛置身仙境、梦回隋唐,那些得道高僧、小和尚、皇姑又都鲜活了起来。双姑峰前,游客们都要游览“舍身崖”,仔细看看当年皇姑刚烈殉节的地方。更有游客不断寻访元好问的《西厢记》是在“藏经阁”写成的吗?
开发净影景区的重头戏是重建净影寺。为使整个景区布局得更加合理、科学,具有大家风范,新时代人不辞辛苦地把它搬迁到西侧依山而建,投入重金,先后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地藏菩萨殿、藏经楼、钟鼓楼、僧房寮舍等佛教建筑。截至今年6月,净影寺已经恢复到唐代最兴盛时期的规模。看到新修筑的茶棚,不免让人联想到“竹林七贤”在此悬崖之上把酒临风、品茗吟咏的洒脱。
净影景区的开发,为城里人提供了好去处。单说那夜间深山的静谧,真有“月出惊山鸟”的意境。今年5月8日,一位妇女抱着她“呼吸器官不佳”的半岁孩子,专程到净影景区进行“天然理疗”。她说:“只要在这儿住上两三天,孩子呼吸时的‘呼噜声’就会自然消失。”听她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因多年颈椎病引起的耳鸣。咦!奇怪了,耳朵啥时候不叫了呢?我又接连去了净影景区两次,亲身体验深山治耳鸣的奇效。
有游客说,猕猴跟着新时代人也享福。的确如此。如今,有了新时代人的定时喂食,游客与猕猴谋面竟可“相约”!
山水有情,人更有情。新时代人保护开发净影景区的美梦已变成现实,但愿他们有更多、更好的美梦! (“千年净影风情杯”征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