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麻 酩
实习生 吕行哲
这个夏天,在一阵又一阵的强降雨之后,“到城市看海”成了众多网友对城市内涝和排水系统不畅的讽语。
7月31日到8月2日,我市普降大到暴雨,8月2日,记者冒雨在沁阳采访时注意到,这个县级小城面对已经属于暴雨级别的59.5mm的降水量,却“泰然处之”。
2日上午,记者走遍沁阳城区的大街小巷,很难见积水现象。在怀府路农机局门前,记者见到了穿着雨衣正在悠然捡拾垃圾纸屑的环卫工张桂娥。
“以前一下雨,雨水、污水都从路两边的边沟往外冒,这一点(农机局门前三四十米的路段)积水都没膝深,没有一两天水退不下,行人和大小车辆都绕着走,俺们也不能干活。现在不一样了,大雨小雨都不积水,走在路上心情好了,下雨也不影响工作。”已经当了5年环卫工、一直在怀府路段工作的张桂娥介绍情况时,记者能明显感受到她舒畅的心情。
“我家住在沁阳东关,到怀府西路的市委上班,正常骑摩托车也就十来分钟,去年以前一遇下雨,到处都积水,绕来绕去要走将近40分钟,今年下这么大的雨依然一路通行。”陪同记者采访的沁阳市委宣传部干部贾海涛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与张桂娥、贾海涛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在沁阳市护城河边住了23年的城河街居民陈和平。一说起下雨,陈和平就心有余悸。“以往门前这条河不通,沿河居民的雨水、污水、垃圾都排放到河里,一下雨垃圾随着雨水就倒流进家里,让人发愁。”
“这两年河道硬化了,河两边都有直径一米多的大排污管,家里雨水、污水都流进排污管,河里的水是活水,河两边还进行了绿化美化,环境好了,以前搬出去住的好几家老住户又搬回来住了。”打着伞站在河边的垂柳下,陈和平不无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沁阳市气象局,局党支部书记、工程师栗志甫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今年7月1日至8月2日沁阳市总降水量为188.2mm,比历年同期多47.0mm,但没有发生城区内涝和积水。“往年24小时降水量达到50mm城区许多路段都要积水,尤其是怀府路、建设路等几条主干道,严重影响通行。这两年城市道路和管网改造后,效果非常明显。7月3日6时多,雨下得正大,我们气象局分头到城区观测,没发现一处积水。”栗志甫说。
路不积水,河不漫水,下大雨城区的交通和居民的生活工作不受影响,沁阳城是如何经得起大雨考验的?
“是去年市里实施的‘六路一中心’ 城建项目和今年实施的‘八路一园一中心’项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沁阳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张鸿海告诉记者。
张鸿海所说的“六路一中心”城建项目和“八路一园一中心”项目,是去年沁阳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结构、健全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实施的城建工程。“六路一中心”是指投资15亿元新建工业路、适居路、团结路和改建太行路、建设路、怀府路,启动体育中心项目建设。“八路一园一中心”是指投资20亿元实施南环路、南外环、建设路南延、沁木路、县东街南延、适居路南延、文化路改造、东关大街南延改造和滨河公园、体育中心建设工程。
“城市道路改造时,市政府将原来道路两侧的边沟下水改造成了雨污管网分离,这样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增强了城市抵御大雨暴雨的能力。根据我们的观测,现在即使24小时降水量达到150mm,沁阳城区也不会积水。”栗志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