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罗祖亮等29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专题调研,提出了《关于确立太极拳“国拳”地位加以提倡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此建议交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教育部、团中央协办。
罗祖亮等29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的理由:
太极拳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学、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长期发展中吸收了儒、道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太极拳是辩证的理论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是与京剧、国画、书法相媲美的国粹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太极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倡导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简易太极拳这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上世纪7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高度赞美太极拳,认为其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若“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既自然又高雅,还可提高免疫力,防病于未然,延缓衰老,并于1978年11月16日亲笔挥毫写下“太极拳好”四个大字。1980年,仅北京一地就建立了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培训4万多人次。2010年11月14日,出席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澳门与晨练市民一起练习太极拳,学练太极扇。习惯用左手的温总理一边谦虚地学太极扇,一边告诉大家:“24式、48式太极拳我都会,但太极扇就不会了。”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是非常重视这项运动的。
但是,这项不求复杂场地,无须贵重装备,老少咸宜且惠及民生的好运动项目,在国内的认知度和普及率却极低。抽查显示,一般人认为太极拳属老年拳种,只适用老年人群。大中城市的参学率仅有万分之五,青少年则在百万分之八以下,与外来拳种跆拳道、瑜伽相比,简直可谓天壤之别。
究其原因,一是在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其重视不够,没有组织体育、医学等相关学术界对其进行系统、权威性的研究,因而缺乏科学引导力度。二是忽视青少年这一黄金年龄段的主流人群,没有结合“太极十年不为功”的特点纳入基础教育,更没有整合国内师资力量开展培训,导致基层缺乏高素质、高水平教练,致使爱好者求学无门,自学跑偏,以讹传讹。三是没有起码的物质条件,无遮风挡雨的训练场所,无必不可少的引导资金。爱好者只能是“晨练看天,夜练找灯”,散兵游勇,难创“国粹品牌”,出现了跆拳道、瑜伽在我国齐头并进的局面。
代表们提出确立太极拳为“国拳”的依据:
一、约5000年历史的印度瑜伽,由印度神学家、哲学家编为《瑜伽经》后,立即上升为印度的一项国民信奉、老幼皆练的体育运动,并传往世界各地。
二、1961年才创立的韩国跆拳道,创立伊始即成为该国全运会比赛项目。1966年3月创立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由于国家重视,极力推广跆拳道发展,短短半个世纪,跆拳道就在全球形成燎原之势。
三、我国太极拳起源于轩辕黄帝,历史悠久。相比较印度的瑜伽、韩国的跆拳道,我国的太极拳历史更悠久,更具强身健体能量,更具普及推广价值。
代表们提出确立太极拳为“国拳”的建议:
一、确立太极拳“国拳”地位。
二、国家应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和普及计划,列出专项资金推广这项运动,以此弘扬国粹,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从娃娃抓起。将太极拳基础课程纳入九年义务制教育教学大纲,同时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纳入初、中级太极拳及推广套路,并严格考核,记入学分。
四、构筑竞赛交流平台,敦促省、市、县三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将太极拳项目纳入各级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和共青团经常组织的活动项目,并加强舆论宣传。
五、鼓励社会办会办学,引导有经济实力的公司、集团开办大型太极拳俱乐部,培训具有专业水平的职业队伍,巡回辅导、表演。同时,适度扶持、建立健全协会组织,为爱好者提供指导、服务。
六、加大对外宣传交流力度,完善竞赛规则,对接国际惯例,力争早日让太极拳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团中央作出具体答复:
一、编写统一的全民健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教材
将太极拳纳入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列为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点考核内容。协调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群体司、经济司和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有关部门,安排经费,组织专家编写相应的考核内容和培训教材。
二、开展太极拳理论和技术培训工作
太极拳目前是我国开展最为广泛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之一,但是基层教练的技术水平偏低,提高基层太极拳教练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已成当务之急。拟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全民健身太极拳基层教练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理论和技术培训。
三、进一步规范太极拳竞赛和交流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地区)举办的武术赛事不断增加。在各种社会性和群众性武术赛事中,太极拳都是重要的比赛内容。这些赛事目前已基本上能满足经济条件较好、技术水平较高同时有较强交流需求的太极拳爱好者的需要。但是在全国大部分地方还缺乏基层的太极拳交流赛事。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措施,不断推动太极拳赛事的发展。
四、加强太极拳的国际推广
太极拳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国外习练太极拳的人口有较大数量的增加,一些国际知名学术机构也开展了太极拳研究。太极拳的国际推广主要还是由需求推动,缺乏有意识的引导。今后将结合武术的国际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内容,主动引领世界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五、继续推进太极拳进入学校
我国有38所体育院校设置有武术院、系,有100多所师范类院校中有武术教研室或武术教学组。今后教育部将在各类武术学校的规范和设置、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经费投入、中小学课程改革、大课间活动安排等方面下工夫,大力推动武术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目前,中小学课程中武术项目已经作为必修或者选修内容进入校园。教育部将把武术列入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师资培训,开展教学考评和通段比赛等,积极推广太极拳运动。教育部每3至4年一届的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中武术均为必设项目,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均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体育人才,确保了武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很多项目不断走向更高水平。
在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系统所属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开设普及太极拳健身课程,并定期在活动场所之间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中增加太极拳健身活动内容。
罗祖亮代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并非太极拳界的业内人士,但是他长期以来就非常关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言重点发展太极拳。2010年他向全国人大提交的个人建议就是《关于应把大力推广太极拳作为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升温的重头戏的建议》。
无独有偶,在2011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也提出了《关于太极拳成为全民健身首选运动,改善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提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也作了相应的答复,内容与答复罗祖亮等29位代表的建议基本一样。
(作者系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研究发展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