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完手术责任书后,47岁的王建忠躺在手术台上想了很多很多。这位当过工人、开过店铺、办过厂的甲状腺滤泡癌患者万念俱灰。
去年7月23日,切除了甲状腺和鸡蛋大肿瘤的王建忠躺在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8个小学生一大早坐火车从焦作来到郑州,拿着水果和课本来看望他。
王建忠眼睛湿润了,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他感受到了自己“生”的价值。
孩子们来自市卫校西街一个名叫“时习之”的家庭课堂,王建忠是家长。
8月12日,记者走进“时习之”课堂,这是一个格局紧凑的四室一厅,其中三室被用做教室,放置着大小不一的桌椅,墙壁上写满了英语单词和文言警句。
刚做过化疗的王建忠告诉记者:“一开始在我家的卧室里,后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将近40个孩子,一位郝姓家长了解到情况后把这套房子提供给了我们。”
在这个暑假里,30多名学生每天6时跟着王建忠“舅舅”去市月季公园跑上两圈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2010年春节过后,王建忠接受了二姐下达的任务:辅导两个厌学的外甥学习,备战中考。当时王建忠脖子上的肿瘤有绿豆般大小,但他不在乎,《论语》、《孟子》……每次补习,他都会给孩子讲点国学。
在王建忠耐心辅导下,两个孩子的成绩明显提高,为人处世像换了个人,王建忠的事迹也由此传开。二姐的同事和其朋友家的孩子都要过来学习,王建忠来者不拒,并坚持一分钱都不要。
王建忠辅导学生,更愿意从国学里汲取精华,教孩子先做个好人。
今年上初一的周千翔是去年10月来到家庭课堂的。这个生长在“蜜罐”里的男孩性格孤傲且娇气,初来时几乎与所有的小朋友都过不去。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家人和老师说的话我从来不听,就喜欢一个人关在屋里上网、看电影。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王建忠以《千字文》里这句话告诉周千翔: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富有爱心、团结同学,做到这些之后才可以谈学习。
这个倔犟的小男孩在一次为期一周的户外训练时,不满父母只给30元的零食钱,敲打着车窗玻璃放声大哭。王建忠告诉他,户外拓展训练就是为了培养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如果拿着大把的钱去消费,训练还有什么意义?
一周之后,周千翔拓展训练归来,从兜里掏出已经变得皱巴巴的30元钱递给王建忠,说:“‘舅舅’,我错了,这钱我一分也没舍得花,交给我们‘家’做班费吧。”
王建忠的家庭课堂一直充满着欢声笑语,在孩子们眼里,“舅舅”是一个乐观的人。
“我把生死看得很淡,我觉得人活着,只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就好。”王建忠在化疗被隔离时,还不忘备课。他在清华大学读研的女儿佳佳告诉记者:“起初我们是反对他带这么多孩子的,因为太累,但孩子们是他生命的延续,是他的精神寄托,我们理解他。”
孩子们总想在家庭课堂多待一会儿,以至于一到饭点,就有许多家长来喊孩子回去吃饭,一位家长笑着抱怨说:“孩子跟‘舅舅’比跟我们亲。”这时候,王建忠就会用嘶哑的声音告诉孩子们:“先回家吃饭去,你们放心,在我离开人世之前,会一直和你们在一起。”
本报记者 田建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