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东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司马光编撰此书,是教给皇帝治国之道的——说到底,其实讲的是管理。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从茫茫史海中择取经典案例,让日理万机的皇帝能快速洞悉历朝历代在国家管理中的损益,从而把握管理秩序是如何建立、运转与失灵的。虽然卷帙浩繁,可这实实在在又是一本管理学的速成教材。
如今这个浮躁的年代,或许少有人会有时间、有闲情去啃完数百万字的《资治通鉴》,宋守山的《〈资治通鉴〉管理日志》一书此时便体现出价值来:轻阅读,也可有大收获。所谓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回事。
宋守山,本科学中文,硕士读经济与管理,精研传媒,好读史书。闲读《资治通鉴》时,他看出历史与管理交合的枢纽,奋然提笔,积数月而成一书,名为《〈资治通鉴〉管理日志》。如果说《资治通鉴》是一本管理学的速成教材,那么《〈资治通鉴〉管理日志》可以算是这本速成教材的精编本。司马光以如烛之目从浩若烟海的史料里海选出的案例,宋守山再度遴选,敲定与当代商业社会共通性最强的二百余例,逐条解读、分析,从管理学角度给出言简意赅的建议,既易懂,又实用,适合置于 案头、枕侧,每日闲暇时读上几则,当有进益。
金庸1959年创建《明报》,从此每天一篇社论,对时局变化之预测,无不精准,观风云于未动,料巨变于未然,令人啧啧称奇。何以神奇若此?金庸解释:“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书名:《〈资治通鉴〉管理日志》,作者:宋守山,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