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新区。一是在空间发展上扩大开放。充分发挥焦作市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的优势,加强新区与郑州、洛阳、新乡等中原经济区核心圈城市的衔接与战略呼应,推进区域协作和开放式发展,与周边县区协调发展,共建共享“飞地经济”。二是在产业发展上扩大开放。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节能环保等产业,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对外合作为举措,把握国外和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面向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引进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特大项目。抓好“1212”计划落实,切实搞好客车、厦工工业园、石油泥浆泵等55个项目的洽谈和引进,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三是在环境优化上扩大开放。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和干事创业的环境。四是在人才引进上扩大开放。大力引进新区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创业型、经营型、科研型人才,打造新区人才智能库。
实力新区。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实施重点突破。按照全市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的总体布局,结合区内现有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努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化工、新材料等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以厦工机械、平原光电、卓林数码等为重点的百亿元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和工业企业实力。二是突出抓好“六园一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按照“区中园、园中区”的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一批上下游承接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园区。突出抓好厦工工业园、光电产业园、汽车工业园、韩国工业园、台湾工业园、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和标准化厂房区等“六园一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形成竞争优势。三是落实重点项目,形成新的增长点。重点推进投资10亿元的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项目、投资30亿元的厦工工业园(含配套企业)项目、投资达30亿元的汽车贸易及物流综合园区项目、投资60亿元的东方今典产业园项目,加快落实投资不低于60亿元的红东方农业集聚区项目。
活力新区。一是创新投融资体系,吸引资金向新区汇集。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共同服务体系建设,迅速拉大新区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成立新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新区工业投融资平台,积极推动企业上市。二是创新公共资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集聚。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办辖区建设工程交易、土地使用权交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进场交易事项,实现区内生产经营要素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的效率和效益,并在服务项目建设、推动股权融资等方面有所作为。三是大力培育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层次。加快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全国先进陶瓷基地、厦门大学科技园、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纳米材料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基地、兰州理工大学先进金属材料基地等5个研发平台建设,力争在先进陶瓷、生物制剂、先进金属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发挥国家级孵化器的品牌和优势,构建“一中心多平台”的创新平台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实现高效运转。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新区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魅力新区。一是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在完成空间战略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充分发挥先进规划对新区建设的引领作用。二是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增强新区承载力。三是打造城市建设亮点。大力推进新河和大沙河的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突出新区水系特色。抓好迎宾路两侧、高速公路路口附近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编制,突出本地历史文化特色,通过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等方式,打造标志性建筑,提升新区品位,构建魅力新区景观。
幸福新区。一是加快运作和落实农村安置项目。坚持“让失地农民先富起来”的理念,把最好的地块用于群众的集中安置,切实抓好农村生产、生活安置项目,用3~5年时间完成新区核心区23个行政村的改造工程,妥善解决好失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二是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集中谋划和设置新区养老院、幼儿园、新区高中、新区医院等一批社会功能性项目。三是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在做好国家、省、市各项惠农、惠民政策落实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新区农民养老补贴、就业培训和补贴、教育补贴及进区单位聘用辖区农村劳动力实行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同时,结合新区发展实际,制定出台更多惠民政策,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