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杨帆)近年来,孟州市化工镇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扩大良种种植面积,使昔日靠天收的黄河滩区,变成了林茂粮丰的“金银滩”。今年夏季,在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开发区2万余亩小麦平均亩产600多公斤,较治理前的2008年亩均增产250多公斤。
地处黄河滩区的孟州市化工镇南部有2万多亩沙滩地,由于缺少水利设施,每逢旱天都需要用地龙从几里以外的地方引水浇地,灌溉成本很高。为改善这些耕地的耕作条件,从2008年冬季开始,化工镇党委、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指挥协调,并把该项工作作为各行政村的综合目标进行考核,在全镇形成了层层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和考核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合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量大、程序多、时间长、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在实施过程中,该镇注重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优势,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镇纪检委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打井、井房、水渠、道路整修、植树等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确定施工单位;农林水等部门组织技术人员严把项目质量关,推广农林适用新技术,提高开发建设的经济效益;组织各村150名群众代表参观武陟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并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从2008年冬季到2010年春季,化工镇黄河滩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投入资金1500万元,在项目区新打机井292眼,修复配套旧井45眼,铺设地埋输水管道90公里,整修机耕路15.6公里,硬化机耕路16.3公里,购置大型小麦、玉米收割机13台,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3期16场次,培训农民8000人次,示范推广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8000亩。通过开发,化工镇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年节约用水量62万立方米,新增农机总动力0.11万千瓦,扩大良种种植面积7000亩,项目区实现了灌溉、道路、林网、机械、技术培训全覆盖,每年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产值400万元以上。
海头村村民马全照告诉记者,他家有28亩滩地,过去浇一次地要排队六七个小时,浇地再用四五个小时,浇一遍地不算人工至少得25元。现在水渠修到了自家地头,浇地不用排队,只要两三个小时就把地浇了。他说,水方便了,浇地也勤了,今年麦季他浇了5遍水,总共只用了50多元的电。人勤地不懒,水勤地增产。项目实施前的2008年,他家的2.8亩地总共只收获了950公斤小麦。农业综合开发使这些沙滩地水肥条件得到彻底改善,2010年他家收获小麦1350公斤,今年这2.8亩地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产了将近200公斤。